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甘蔗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2014-09-11   来源:   

    甘蔗地下害虫是严重危害云南甘蔗生产的一类重要害虫,主要有:蔗龟、蔗头象虫、蛀茎象虫、甘蔗白蚁、甘蔗刺根蚜等,其中又以蔗龟、蔗头象虫、蛀茎象虫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现将虫害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蔗龟

  1.主要种类有:①大等鳃金龟②突背蔗金龟和光背蔗金龟

  2.发生与危害

  (1)大等鳃金龟:多分布在肥沃的砂壤土地带,主要以幼虫危害根部。虫体大、食量大,危害期从6月上旬至11月中旬长达6个月之久,能把须根全部吃光,只剩一根蔗桩插在土内,手提就起,风吹就倒,造成整丘、整片死亡,完全无收,是一个具有毁灭性的虫种。

  (2)突背、光背蔗金龟:多分布在缓坡地带或河谷冲积沙壤土。4~5月主要以成虫咬食蔗苗基部,造成枯心死亡,严重时受害率可达40%以上,造成缺塘断垄。9~3月主要以幼虫取食蔗茎的地下部,将蔗头蛀食成洞穴状,严重影响宿根发苗。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深耕晒垡:在蔗龟危害严重不留宿根的蔗地,甘蔗收获后应及时深耕勤耙。由于机械作用和人工捡拾,可有效地除去越冬老熟幼虫及部分蛹。

  ②水淹防治法:大等鳃金龟在7~8月,突背、光背蔗金龟在10~11月,甘蔗生长旺季,不怕水淹,而蔗龟处于幼虫期,有条件的可放水淹灌蔗地,一般淹过垄面7天左右,可淹死地下蔗龟。

  ③蔗稻(水旱)轮作:危害严重的蔗地,可轮作水稻,通过长期淹水,能消灭土壤中残存蔗龟、可以减轻危害80%左右。

  ④避开初孵幼虫发生期(5~6月)施用已腐烂的有机肥,造成不利初孵幼虫生存的环境,控制蔗龟的发生,以减轻危害。

  (2)物理防治

  利用突背、光背蔗龟成虫的强趋光性,在成虫盛发期(4~5月),采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

  大等鳃金龟在5月底6月初,结合甘蔗大培土;突背、光背蔗金龟在4月初蔗苗松蔸除草时,每亩选用2%白僵菌、绿僵菌粉粒剂2~3千克,与干细土40千克或化肥混合并均匀撒施于蔗株基部覆土。

  (4)药剂防治

  大等鳃金龟在5月底6月初,结合甘蔗大培土;突背、光背蔗金龟在4月初蔗苗松蔸除草时,每亩选用15%乐斯本颗粒剂1~1.2千克、3%呋喃丹颗粒剂4~5千克或8%金线辛颗粒剂3~4千克,与干细土40千克或化肥混合并均匀撒施于蔗株基部覆土;突背、光背蔗金龟在10月底每亩选用48%乐斯本乳油300~400毫升、90%杀虫单原粉300克、5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等,按亩用药量对水稀释后再均匀淋灌蔗株基部。

  蔗头象虫

  1.主要种类有:

  ①细平象

  ②斑点象

  2.发生与危害

  多分布于滇西南蔗区沿江河坝地及一些低湿蔗由。细平象:以幼虫及成虫在蔗头内危害,4月中旬初孵幼虫蛀入蔗苗嫩根,向上蛀食,进入蔗头危害,危害期达8~10个月;斑点象:以幼虫危害蔗头,危害期从当年6月到翌年2~4月,整个幼虫期均在蔗头内危害。

  被害蔗株于7月间始见下部叶片枯黄,蔗头内出现小隧道,10~12月蔗头严重受损,有的蛀成粉碎状,一个蔗头内有虫5~6头,多的20~30头。受害后每亩损失甘蔗0.5~3吨,严重的无收;甘蔗田间锤度降低4%~6%,一般只能留养宿根1年。此外,受害蔗头易感染赤腐病,加速了腐烂,易倒伏,损失更重。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翻蔸烧蔸:不留宿根的严重发虫蔗地,1月中旬前及时收砍翻犁蔗蔸集中晒干烧毁;可杀死大量的越冬成虫或老熟幼虫,降低虫口数量,控制其大面积传播。

  ②缩短宿根年限:虫害严重蔗地,不留二年宿根,以减少象虫种群在田间积累,降低受害率。

  ③蔗稻轮作:甘蔗与水稻轮作,通过长期淹水可消灭土壤中残存象虫,能大大降低受害率。

  ④清除灌概沟内蔗蔸:翻挖出来的有虫蔗蔸不堆放在沟河埂上,发现灌溉沟内有蔗蔸应随时捡出,以免流水将有虫蔗蔸带入无虫蔗地。

  ⑤认真清除田边地埂上的割手密、斑茅、类芦、白茅等象虫的野生寄主植物,最好不要与玉米轮作。

  ⑥蔗头象虫不会飞行,从发生区引种,最好采用半茎做种,如采用全茎做种需注意不要接近土表砍,以免象虫随种苗远距离传播。

  (2)生物防治

  每亩选用2%白僵菌、绿僵菌粉粒剂2~3千克,与40千克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匀,春植蔗在下种,宿根蔗在3~4月松蔸或5~6月大培土时均匀撒施于蔗株基部并及时覆土。

  (3)药剂防治

  每亩选用15%乐斯本颗粒剂1~1.2千克或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4千克、3%呋喃丹颗粒剂4~5千克、8%金线辛颖粒剂3~4千克、3%米乐尔颗粒剂4~5千克,与40千克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匀,春植蔗在下种,宿根蔗在3~4月松蔸或5~6月大培土时均匀撒施于蔗株基部覆士,或每亩选用48%乐斯本乳油300~400毫升、90%杀虫单原粉300克等,按亩用药量对水稀释后再均匀淋灌蔗株基部复土,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

  甘蔗白蚁

  1.发生与危害

  甘蔗白蚁是云南湿热旱坡地甘蔗的重要害虫,云南蔗区主要有: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甘蔗整个生长期均可遭白蚁危害,以播种后萌芽期受害最烈,危害蔗种多从两端切口侵入,蛀食茎内组织,使种苗不能萌发。新垦地比熟垦地受害重。严重蔗区危害率高达30%~60%,造成大面积缺苗断垄,甚至全部失收;中后期由地下蔗茎蛀入,使茎内中空,叶片枯黄或干梢,全株枯死。

  2.防治方法

  (1)下种前深耕改土,挖毁蚁巢,把白蚁消灭在植蔗前。

  (2)下种时用48%乐斯本乳油、50%辛硫磷乳油、5%锐劲特乳油等300~400倍液浸种1分钟或每亩选用15%乐斯本颗粒剂1~1.2千克或3%甲基异柳磷、3%呋喃丹、5%丁硫克百威等颗粒剂3~5千克,与40千克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匀撒施于植蔗沟内覆土,保苗时间可达2个月左右。

  (3)利用白蚁喜食植物如松枝、桉树枝皮、蔗残渣等设诱杀坑,当大量白蚁诱集到坑内时,可用化学药剂如灭蚁灵,乐斯本、辛硫磷等进行喷杀。

  蛀茎象虫(大象甲)

  1.主要种类有:甘蔗赭色鸟喙象

  2.发生与危害

  赭色鸟喙象是云南蔗区近年发展起来的1种严重蛀食蔗茎的新害虫。此害虫在我国其他省区尚无报道,是中国甘蔗害虫新记录。在云南分布于勐海、孟连、弥勒、景东等地区,其中尤以勐海受害最重。此虫除危害甘蔗外,还危害竹子、玉米、类芦,其中最喜食甘蔗。以成虫咬食甘蔗嫩茎或未展开的心叶,幼虫向下蛀食蔗茎,被害蔗株心叶发黄,茎节缩短变细,最后整株枯死。一般1头幼虫危害1株甘蔗,有的可连续转株危害2~3株。受害株率一般为26.2~48.2%,重的达61.5%,个别田块高达90%左右。宿根蔗因发苗不均、缺塘断垄,产量损失更严重。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深耕:危害严重不留宿根的蔗地,甘蔗收砍后,应及时深耕勤耙,造成不利象虫生存的环境,加上机械作用和人工捡拾,减少越冬成虫。

  ②缩短宿根年限:虫害严重蔗地不留2年宿根,以减少象虫种群在田间积累,降低受害率。

  ③蔗稻轮作:甘蔗与水稻轮作,通过长期淹水可消灭土壤中残存象虫,能大大降低受害率。

  ④品种合理布局:增加种植抗虫品种;减少种植易感虫品种;最好不要与玉米轮作。

  ⑤人工捕杀:出土成虫以晴天8~11时、15~18时活动最多,而且虫体大,行动缓慢,有假死性,可在7~8月成虫出土盛期,巡田捕杀,以减少田间卵量;8~9月幼虫钻蛀取食,枯死蔗株大量出现,幼虫尚未入土,可人工割除枯死蔗株,取杀其中幼虫,以减少转株危害和压低虫口密度。

  ⑥水淹防治法10月上中旬幼虫入土盛期,甘蔗生长旺盛,不怕水淹可放水淹灌蔗地。一般淹过垄面5天左右,可淹死地下象虫。

  (2)生物防治

  每亩选用2%白僵菌、绿僵菌粉粒剂2~3千克,与40千克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匀,在6月中下旬培土时撒施于蔗株基部覆土。

  (3)农药防治

  ①每亩选用15%乐斯本颗粒剂1.2~1.5千克或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4千克、3%呋喃丹颗粒剂4~5千克、3%呋甲颗粒剂4~5千克,与40千克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匀,在6月中下旬培土时撒施于蔗株基部覆土,到7月上旬底和8月上旬初再结合甘蔗绵蚜等其它害虫的防治,选用40%水胺硫磷乳油、48%乐斯本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40%氧化乐果乳油等800~1000倍液叶面喷雾。

  ②于7月上旬底成虫产卵盛期前,选用40%水胺硫磷乳油、48%乐斯本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40%氧化乐果乳油等600~800倍液叶面喷雾,隔15天1次,连喷3次。

  ③9~10月幼虫入土化蛹盛期,选用40%水胺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48%乐斯本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40%氧化乐果乳油等,以200~300倍液淋灌蔗株基部。

  品种是基础,栽培是关键,病虫害是最大威胁。防治甘蔗病虫害是“双高”甘蔗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抓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能显著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可使甘蔗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甘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综合工程,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蔗糖企业大力支持、广大蔗农积极行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地下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采取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方法为基础,减少虫源;统一化防为重点和抓好关键时期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协调运用,新植、宿根连防统治,才能有效控制甘蔗病虫害的扩展蔓延危害,确保甘蔗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97-10392-1.html

标签: 甘蔗 粮油 经济作物 种植

上一篇:旱地甘蔗"槽植法"节水栽培
下一篇:水田甘蔗高产高糖田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