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学名〕Rhizopus stolonifer (Her. en Fr.) Vuill.
〔寄主作物〕除甘薯外,也能为害多种水果及球根作物。
〔病害诊断〕在采收及贮藏期发病,薯块发病,多在薯块的一端或有伤口部位先发病,病部组织淡褐色,水渍状,表面长出灰白色霉,后转灰色,最后变灰黑色。病部迅速向整个薯块扩展,后期病部薯肉软化腐烂,破损时常有黄色汁液渗出,发出强烈的酸霉味。 致病菌为葡枝根霉。病菌菌丝初无色,后变暗褐色,形成匍匐根,在匍匐根的根结处簇生出暗褐色、直立的孢囊梗。孢囊梗顶端着生一个球状的孢子囊,孢子囊内生有许多单胞、暗色的圆形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腐生性甚强,可以孢囊孢子存在于空气中或附着在薯块上或在贮藏窖内越冬。由伤口侵入。病部产生的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3~25℃,在相对湿度75%~84%时,蔓延迅速。在贮藏期,当薯块在较低温度下生活力减弱时,或者薯块受伤而环境条件又不利于伤口愈合时,极容易发病而病情迅速发展,造成烂窖。
〔防治措施〕 (1)适期收获。收获期不宜太晚,有霜地区应霜前收获完毕。 (2)收获宜选在晴天,小心起薯,避免弄伤薯块。 (3)入窖贮藏前,要精选薯块,剔除伤病薯块。并把薯块晒1~2天,或放在高温、高湿贮藏室内预贮10~15天,促使薯块伤口愈合。 (4)提倡新窖贮藏。旧窖贮藏时,在薯块入窖前应把窖清理干净,铲除窖壁旧土露出新土,并用硫磺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 (5)贮藏期科学进行温、湿度管理。入窖后的2~3周内注意通风,防止窖内温、湿度过高。冬季严寒期要做好保温,防止窖温低于10℃以免受冻,窖温应维持在12~14℃。翌年春要经常检查窖温,及时放风或闭窖使窖温维持10~14℃之间。 (6)发现病薯彻底清除干净,携出窖外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