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选987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刘秉华研究员等以我国特有的矮败小麦为育种工具,通过轮回选择技术培育的超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
1 轮选987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
1.1 产量表现
轮选987在国家北部冬麦区区试中连续两年列各参试品种第一位,平均比对照品种(京冬8号)增产14.8%。在历年生产试验和国家小麦新品种展示(北京点)中亩产也排名第一位,比对照品种增产极显著。在黄淮南片区试中,最高亩产达715kg(淮海农场农科所区试点)。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2 适应性强
轮选987适宜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中南部、山东及河南北部、甘肃东南及新疆南部种植。近几年的生产示范推广中表现出巨大的增产潜力,先后出现十几块亩产超600kg的超高产田,同时在中下等地力或偏沙土地上种植,增产幅度也很大,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和稳产性。
1.3 特征特性
轮选987为冬性,抗寒性好,株高75~80cm。抗倒伏能力强,株型结构合理,叶片较小且挺直,叶色深绿。植株拔节以前生长较缓慢,拔节后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高产田亩穗数在50~60万之间。麦穗相对较大,千粒重45g左右。成穗落黄好,抗干热风能力强,成熟期偏晚。籽粒品质较好,籽粒蛋白质含量14.2%,湿面筋32.6%。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硬质。抗白粉病和条锈病,较抗叶枯病。高抗穗发芽。
2 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
2.1 播前准备
2.1.1 蓄足底墒:播种前土壤墒情不好的麦田应浇好底墒水。
2.1.2 配方施足底肥①能够深耕深施肥的中上等地力麦田,每亩施化肥,折合纯氮12~13kg(约占全生育施氮总量的60%~70%),五氧化二磷11~13kg,氧化钾5.0~7.5kg,约折合磷酸二铵23~27kg,尿素15~20kg,氯化钾10~15kg。提倡多施有机肥,在有机肥较多时底化肥的数量可酌情减少。如土壤中缺少小麦生长需要的其它元素肥料,可适当补施。底肥(包括底化肥和粗肥)应深施。在耕地前将肥料均匀撒于地面,然后耕地(耕深25cm左右)将肥料翻下。地力较差的麦田,每亩可留8kg左右的磷酸二铵做种肥(或浅施)。底化肥深施(特别是氮肥)可大大延长肥效期,提高肥料利用率,有利于小麦根系深扎,培育壮苗,提高小麦抗旱能力。②因各种原因,只旋耕不耕地的麦田(目前在生产上占大多数),因氮肥不能深施,底化肥中氮肥的施用量应比深耕深施肥的数量有所减少,一般占小麦全生育期施氮总量的45%~55%左右(秸秆还田底氮肥用量应适当大些,以补充秸秆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消耗土壤中的氮)。其它肥料的施用量与深耕深施底肥的一样。
2.1.3 精细整地:无论深耕还是旋耕的麦田,均应掌握好适耕期,并结合旋、耙、耱地等措施,使地表无较大硬土块(坷垃)及根茬秸秆,然后打埂做畦、平地。要求做到地(畦)面平整,上虚下实,无架空暗垡。
2.1.4 种子处理:包括精选、晒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等。尽量选用粒大饱满、发芽率高、发芽势强的种子。晒种既可打破休眠,又可提高种皮透性,有助于增强发芽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应按当地易发生的病虫害选择农药。
2.2 播种期和播种量
2.2.1 播期;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播种期也不尽相同,原则为冬前大于0℃的积温在480℃~650℃范围较为适宜。这样的积温在分蘖不缺位时冬前单株应有3~8个茎 (主茎+分蘖),易形成壮苗。具体播种时间大约是:北部冬麦区(保定沧州以北)在9月26日至10月6日;黄淮北片冬麦区(保定沧州以南,新乡以北)在10月3~15日。播种过早,冬前容易旺长,播种过晚难以形成壮苗。
2.2.2 播种量:轮选987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播种量不宜过大。每亩播种量的多少主要由播种期决定,播种越早,播种量应越小,反之应增加;土壤肥力高和整地播种质量好的麦田,播种量少些,反之应多些;秸秆还田旋耕施底肥的麦田播种量应大些。北部冬麦区,在适宜播种期的前期9月26日播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4~18万,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每亩增加1万基本苗,至10月6日播种,每亩基本苗可增至25~29万。黄淮北片冬麦区冬季气温相对较高,麦苗越冬期损耗较少,因此每亩基本苗可比北部冬麦区相应减少10%~20%。每亩播种量可依据以下公式计算。亩播量(kg)=[亩计划基本苗(万)×千粒重(g)]÷[发芽率(%)×田间出苗率(%)]×0.01
2.2.3 播种方式:播种深度:黄淮北片冬麦区3~4cm,北部冬麦区4~5cm。行距一般13~15cm(播种越晚,行距应越窄)。适当缩小行距,加大株距,可以减少小麦生育前期和中期的行间漏光,避免株间叶片过于密集,可改善株间叶片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同时还可以保证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蹲苗的情况下有较多的亩穗数。要求播种深浅一致,行距和株距均匀。播种后只要土壤不湿粘就应及时镇压,以免跑墒影响出苗。
2.3 田间管理
2.3.1 冬前管理
①保证全苗。小麦出苗后应及时查苗,在漏播和缺苗断垄处及时补种,同时对过密的成簇苗进行疏苗。
②出苗前如遇阵雨容易形成地表板结,应在地表未干时浅划锄,以破除板结,保证正常出苗。
③适时浇好冻水。浇冻水的时间应尽量掌握在昼化夜冻时浇,但也不能过迟,以防浇水时突然降温地表结冰,损伤表苗。浇水后如地表有裂缝,应在天气回暖的午后,地表化冻时及时搂麦松土,弥合裂缝,防冻保墒。适时播种的麦田,冬前总茎数:淮北片冬麦区应达到70~100万,北部冬麦区应达到90~110万。在黄淮北片冬麦区冬前底墒足,地表不虚(无根茬、秸秆)的麦田也可不浇冻水。
2.3.2 春季管理(返青至挑旗)
①小麦返青期应在土壤冻层化通前及时搂麦松土保墒。北部冬麦区播种较早的麦田,如麦苗越冬后枯叶较多,影响春生新叶光照,应用竹筢及时清垄,搂掉枯叶,以改善小麦的光照条件。
②肥水管理。根据苗情、土壤条件和种植基础及浇水条件,可以分成三套管理方案:
第一套方案:对于底肥施用较浅、底氮肥数量较少 (生产上大多数麦田属于上述情况),或虽深耕深施肥但群体(密度)偏小或土壤保墒能力不强的麦田,应在土壤冻层化通后,日平均气温稳定在6℃左右时浇水。底肥足、麦苗长势好的麦田,浇水时可不追肥或少追肥(每亩追碳酸氢铵15~20kg);底肥偏少、麦苗长势偏弱的麦田,结合浇水每亩追碳酸氢铵25~30kg。这时小麦大致处在春生一叶至春生二叶露尖,浇水后应及时搂麦松土,防止地表板结。春季第二水推至旗叶露尖至挑旗浇,每亩追尿素10kg左右,在叶片无露水时撒肥。
第二套方案:对于底肥足、底商好、深耕深施肥、土壤保墒能力强的麦田,在小麦返青后群体(密度)适中或偏大的麦田,春季第一水应推迟至旗叶露尖前后(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浇。群体偏小的早浇,群体偏大的晚浇,结合浇水每亩追尿素10kg左右。
第三套方案:在水浇条件较差、浇水时间无保证的麦田,春季第一水在小麦返青后(土壤冻层化通后)至旗叶露尖前浇。尽可能做到群体(密度)小的早浇,群体大的晚浇,结合浇水,每亩追尿素15~20kg。底肥少、群体小的多追,反之少追。
③病虫草害的防治。小麦起身期打巨星类除草剂,除治杂草,对于肥水条件较好高产麦田,可同时喷粉锈宁(三唑酮)预防锈病和根腐病的发生。如发现虫害应及时防治。
2.3.3 后期管理(挑旗?成熟):
①浇水。春季已浇一水的麦田,如遇抽穗至扬花期干旱应浇水,每亩可追尿素3kg左右。如小麦灌浆期干旱,可在小麦扬花后15~20天再浇一次灌浆水。春季已浇两水的麦田,如小麦扬花后干旱,应在小麦扬花后5~10天浇水,保水能力差的偏沙地,可在小麦扬花后20~25天再浇一水。对于浇水条件差的麦田,可在小麦抽穗后至扬花后20天争取浇一水,灌浆前浇水的麦田每亩可追尿素3kg左右。
②病虫害防治。一般在小麦扬花后3~5天喷氧化乐果防治蚜虫,如蚜虫发生早,应提前防治。在防治蚜虫的同时可喷粉锈宁防治黑颖病和叶锈病。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阴雨天较多,容易诱发赤霉病,可在小麦扬花前和扬花后各喷一遍多菌灵。对于小麦吸浆虫发多地区,应注意虫情预报,一般在小麦刚抽穗时,选择合适农药及时喷洒防治。
③叶面喷肥。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可喷磷酸二氢钾或微肥等肥料,以提高籽粒饱满度和品质。
④在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及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