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秋种又将开始,在全省第四轮小麦高产攻关拉开帷幕前夕,记者就如何实现小麦单产水平的新突破,专程采访了省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副组长、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
胡教授说,小麦高产攻关三年来,我省小麦单产、总产连创历史新高,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结合今年秋种实际和前两轮高产攻关经验,我认为要进一步抓好五个关键点。 ”
扩大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过去安徽品种布局大体上是半冬性与春性品种各占50%,春性品种中又主要以豫麦和扬麦系列,均属中筋品质,由于春性品种在淮北、沿淮市县占有相当大比例,每年冬春遭受冻害的频率高,给农民造成损失很大。近两年淮北中北部市县很少种春性品种;沿淮市、县春性品种由60%~70%下降到30%~40%,代之以半冬性品种;只有江淮之间市县的稻茬麦仍保持春性品种的比例较大。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仍要扩大,这有利于全省小麦冻害面积进一步减少。
抓好以降低播种量为主要内容的适墒、适期播种。胡承霖认为,在土壤墒情好,适期播种确保一播全苗条件下,再降低播量。如果今年秋种遇旱,应全力抗旱,造墒或补墒,争取适期播种;无造墒条件的地方,宁愿等雨稍晚播,不要干播等雨或播后浇水,以防土面结壳,出苗不齐。通常我省淮北、沿淮主产麦区10月上中旬前土壤墒情适宜,与半冬性品种的适宜播期相吻合,在适墒、适期播种,确保一播全苗条件下,适宜亩播量还可下降到8公斤左右。春性品种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
注重施好“三肥”:氮肥后移、追施拔节肥、喷施叶面肥。胡承霖呼吁,要进一步减少基肥中氮肥用量,将30%~40%的氮肥移到拔节期间施用,这既可让前期麦苗不旺长,又能减少冬季雨雪造成的损耗,更重要的是满足小麦进入拔节后快速生长的需肥要求。据田间调查对比,亩施10公斤尿素可增加每穗粒数5粒左右,相当于亩增75公斤产量。此外,要扩大麦田后期喷施叶面肥面积,这是提高粒重的有效途径,一般可提高千粒重1?2克,高的可达3克左右。
及时防御病、虫、草、渍害与倒伏。坚持小麦全过程及时防御病、虫、草、渍害,重点是通过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旱茬的麦地地下害虫咬苗,农业部门要加大小麦纹枯病、赤霉病、蚜虫和局部白粉病、吸浆虫等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并提供对路药剂,在关键时期召开防治现场会,推动各地及时防御。还要抓好麦田草害的冬前化除、稻茬麦冬春雨后清沟沥水以及起身期化控防倒伏。
扩大小麦机条播、机开沟面积,进一步发挥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高效能作用。要将传统小型播种机的7个耧腿去掉一个腿,扩大行距,这为充分利用光能,培育壮秆大穗奠定基础;或用新出来的灭茬施耕施肥播种一体机,可一次性完成灭茬、施耕、施肥、播种、播后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不仅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