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天。幼苗匍匐,叶小、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窄短、上冲,蜡质多,长相清秀,穗层不太整齐,穗码密,结实性好。穗纺锤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中等,黑胚率低,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40.3万穗,穗粒数33.0粒,千粒重39.7克。冬季抗寒性强,春季起身晚,发育慢,抽穗迟,抗倒春寒能力较好。易早衰,熟相一般。茎秆弹性较好,较抗倒伏。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区试田间表现:高感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3克/升、78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28%、13.71%,湿面筋含量26.1%、27.1%,沉降值28.1毫升、28.6毫升,吸水率52.2%、54.2%,稳定时间6.6分钟、5.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5E.U、271E.U,延伸性13.2厘米(2006年),拉伸面积54.0平方厘米、52.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24%;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2.8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6.22%,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6.76%。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1.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4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