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枯病是由多种病原物侵染所致,随着栽培管理条件的变化及小麦品种的频频更换,该病在我县麦区为害日趋严重,一般麦田病情指数9.47%~18.32%,减产3%~10%,重者达25%以上,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摸清小麦叶枯病发生规律,寻求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作者于1997~2002年进行了研究,现初报如下。
1 种类及发生规律
1.1 种类及病原 1997~2002年每年3月初至5月底,在全县麦区普查和定点监测,采集典型病叶进行室内镜检,并经柯赫氏法则(Koch’s postulates)检验。6年共鉴定标本300份,接种25份,鉴定病原6种。研究结果表明,嘉祥县小麦叶枯病可分为雪霉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根腐叶枯病、黄斑叶枯病、壳针孢叶枯病和葡萄孢叶枯病6种,其中壳针孢叶枯病和黄斑叶枯病是嘉祥麦区小麦叶枯病中的常见种类。
1.2 发生规律 病原菌多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或以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夏越冬。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为苗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组织及残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由伤口或气孔侵入寄主。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发病后不久的病斑上又可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使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干枯死亡。病原菌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但以抽穗至灌浆期发生较重,是主要为害时期。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叶枯类病害的发生。14~18℃适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产生,18~22℃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4月下旬至5月初降雨量达70mm以上发病较重,40mm以下则发病较轻。春季寒流降温幅度大,来临时间晚,叶枯病往往发生较重。小麦扬花期到乳熟期相对湿度在80%以上,温度在18~23℃有利于叶枯病的发生。另外,氮肥施用量大,冬小麦播种偏早,播种量大,植株群体过大,田间郁蔽,叶枯病发生较重,反之则发病较轻。
2 发生趋势
今后几年,小麦叶枯病发生为害仍将呈上升趋势,原因是:一是目前本区主要栽培品种和推广品种都是感病品种,尚未有免疫或高抗品种。二是小麦叶枯病原菌组成复杂,致病能力强,而且寄主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易使病害不断扩大蔓延。三是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着重施氮肥,轻施磷钾肥和微肥;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小麦抗逆能力差。若遇上多雨年份,很可能造成小麦叶枯病的大面积流行。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加强植物检疫 由于小麦叶枯病病菌可以随种子传播,病原菌随种子调运而传播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因而要加强植物检疫,防止从疫区调运种子,并建立无病种子繁育基地。
3.2 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微肥,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适期播种,合理控制播种量,防止种群数量过大,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冬后及时防除杂草,改善田间环境,减轻叶枯病的发生。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灌水,特别是小麦生长后期不能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控制小麦叶枯病的发生为害。
3.3 化学防治 第一,种子处理。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每100kg种子用药200~400ml。也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以种子重量0.03%的药量拌种,拌种后应增加10%的播种量。
第二,成株期防治。可在小麦叶枯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25%敌力脱乳油、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防治时应视田间病情发展,隔7~10天再喷1次。由于小麦叶枯病病原菌比较复杂,不同杀菌剂复配使用效果更好。
嘉祥县小麦叶枯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2014-09-11 来源: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86-6938-1.html
上一篇:小麦条锈病将实施分区防治
下一篇:小麦新品种宁春47号在宁夏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