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表所接受的热量是赤道到两极呈有规律性的渐减,从而由赤道向两极形成了浸度是由地面名的造成。自然气候的水平地带,或纬度带,如赤道一热带-亚热带一温带一寒带。在不同的气候带,相应出现不同的植物带和土壤带。
土壤类型在地球表面自北而南呈现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土壤分布的规律性称为土壤的水平地带性或土壤的纬度地带性。但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分布和受山脉、地势的影响,造成温度和降水量在分布上的差异,导致在同一纬度带从东往西,从海洋往内陆发生水、热条件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植被和土壤类型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这种规律性的变化称为土壤的经度地带性。
由于地形起伏,在同一纬度带中地表各部位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差别。海拔越高,其温度越低,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带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类似于赤道向极地演变的自然生物气候带,不过它是在垂直方向自下而上的更替,这就称为垂直气候带。同一纬度的山区,土壤类型自下而上更替的带状分布,在土壤学中称为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土壤总称为显域土或自成土,表示它们是受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形成的土壤。
土壤在地表的分布,有时受到局部的地形、母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出现非地带性的现象,这些土壤称隐域土。如草甸土、沼泽土、盐碱土。成土时间短的土壤称泛域土,如风沙土、冲积土等。
顺便说一下土壤发生层相关的知识。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母质中一些物质发生分解、迁移、化合、淀积等,也就是物质发生重新分配,使原来不分层的母质,逐渐在形态上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土壤这些层次就叫土壤发生层。这些自然土壤的发生层可归纳如下。
·新鲜未分解的枯枝落叶层。在森林中最明显,由未腐烂的植物残体组成。
·已经半腐解的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humushorizon)。一般颜色较暗。
·灰化层(podzolizedhorizon)。这是在针叶林植被下形成的土壤所特有的层次,呈现灰色,是由于有机酸使矿物质蚀解,把部分有色物质淋溶到下层所致。
·淀积层(illurialhorizon)。是由上层淋溶下来的物质,如Fe、Mn、黏粒、有机质、碳酸钙等淀积而成,比较紧实。
·母质层(parentmaterialhorizon)。
耕作土壤还有松软肥沃的耕作层,紧实的犁底层,其中的水稻土还有布满灰色胶膜的渗育层、有很多铁锰结核的淀积层(又称潴育层)、灰蓝色有异味的潜育层、含SiO2多的粉砂质白土层(又称漂洗层)等。
我们在野外观察土壤时,要把土壤剖面中发生学层次的形态特征,如质地、颜色、结构、松紧度等记录下来,以找出各种土壤类型的特点。但要注意,不是所有土壤都具有这么多层次,一般土壤只有其中几个层次,另外,不要把冲积母质中的沉积层误认为土壤发生层。
诊断层(diagnostichorizon)和诊断特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征为基础的。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称为诊断层;而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则称为诊断特征。
由于土层和土壤性质是不同成土过程的产物,故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本身体现了土壤形态、土壤特性和土壤发生三者的结合。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来鉴别土壤,实际上就反映了土壤分类与土壤发生的相互联系;而且不把成土过程,甚至成土条件作为分类标准,而是以反映成土过程结果、有定量规定的土层或性质作为分类标准,保证了土壤分类的客观性。由此可见,土壤发生层与诊断层是有区别的,同时也是密切相关的。
土壤分类
根据土壤层次的异同点可以把具有相同层次的土壤划为一类,这就叫土壤分类。以地理发生为基础、以成土条件为依据、根据发生层不同进行的分类称发生学分类,现行分类制为《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的分类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1995)。其特点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充分注意我国土壤的特色。1999年龚子同等主编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一理论·方法·实践》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及其应用方法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将促进我国土壤信息系统(soilinformationsystem,SIS)的建立,促进土壤信息的网络化,引发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革命。作为地球的一个重要圈层和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数字化土壤将成为数字化地球家族中的重要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