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发育偏薄且贫瘠的条件
1.气候因素
-高温多雨地区(如热带雨林):强烈的淋溶作用会带走钾、钠、钙等可溶性养分,导致土壤贫瘠(如砖红壤)。
-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强,有机质积累少,且易发生盐碱化,土壤贫瘠且板结。
2.母质与地形
-成土母质差:如纯质灰岩、石英砂岩等难以风化的岩石形成的母质,土壤矿物质含量低,土层薄。
-坡度大或地势高:地表径流冲刷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土层浅薄(如山顶、陡坡)。
3.人类活动干扰
-过度耕种与施肥:长期单一施用化肥破坏土壤结构,导致板结、酸化或盐碱化;有机肥施用不足则降低土壤自肥能力。
-水土流失与污染:植被破坏后,表层肥沃土被冲走;工业污染或畜禽粪便重金属超标进一步恶化土壤质量。
二、土壤肥沃深厚的条件
1.冷湿气候
-温带半湿润地区(如东北平原):冷湿气候下有机质分解慢,长期积累形成深厚腐殖质层,土壤肥沃(如黑土)。
-冷凉山区:低温抑制微生物活动,有机质保存良好,土层深厚。
2.平坦地形与植被覆盖
-盆地或平原:沉积物丰富,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度高可减少侵蚀,促进有机质积累。
-森林植被:林下枯枝落叶多,形成团粒结构,协调水气热肥,提升肥力。
3.时间与成土过程
-土壤发育时间长:长期稳定的气候和生物活动使土层分化明显(如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可达1米)。
-生物循环旺盛:豆科植物固氮、绿肥作物翻压等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
总结
土壤肥力与厚度的核心矛盾在于有机质积累与流失的平衡。冷湿气候、平坦地形和植被保护是肥沃土壤的关键,而高温淋溶、人类破坏则导致贫瘠化。合理轮作、有机肥施用和生态保护是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