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力学修复技术
热力学修复技术主要是借助热传导(像热毯、热井或者热墙等方式)或者热辐射(例如无线电波加热等手段)来达成对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变土壤的温度条件,从而对其中的污染物产生影响,促进其修复过程。
二、热解吸修复技术
此技术是通过加热的方式,将受到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加热到有机物的沸点以上。这样一来,吸附在土壤中的有机物就会挥发成为气态,之后再对其进行分离处理。这种方法能够较为精准地针对有机物污染进行修复,且处理效果相对较好。
三、焚烧法
焚烧法是把污染土壤放置在焚烧炉中进行焚烧。在这个过程中,高分子量的有害物质,包括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的物质,会被分解成低分子的烟气。随后,经过除尘、冷却以及净化处理等一系列工序,使烟气达到排放标准,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四、土地填埋法
土地填埋法是把废物处理成一种泥浆状,然后将污泥施入土壤中。同时,通过施肥、灌溉以及添加石灰等措施来调节土壤的营养状况、湿度以及pH值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性质,对污染物起到一定的处理作用。
五、化学淋洗
化学淋洗借助的是能够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者迁移的化学/生物化学溶剂。在重力作用下或者通过水头压力推动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的土层中,接着再把含有污染物的溶液从土壤中抽提出来,最后进行分离和污水处理。这种技术能够较为有效地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六、堆肥法
堆肥法利用的是传统的堆肥方式,将污染土壤堆积起来,并与有机物(如稻草、麦秸、碎木片和树皮等)、粪便等混合。依靠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来降解土壤中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其代谢活动来实现对污染物的分解。
七、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运用农业技术来改善土壤中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限制条件,使其适宜种植。然后通过种植优选的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吸收、挥发、分离、降解污染物,进而恢复重建自然生态环境和植被景观。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通过自身的生理活动来处理污染物。
八、渗透反应墙
渗透反应墙属于一种原位处理技术,是在浅层土壤与地下水之间,构筑一个具有渗透性且含有反应材料的墙体。当污染水体经过墙体时,其中的污染物会与墙内的反应材料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被净化除去。这种技术能够在不破坏土壤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污染水体进行处理。
九、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生物,尤其是微生物的催化降解作用来处理有机污染物,从而实现对被污染环境的修复或者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这是一个可以受控或者自发进行的过程。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包括土著菌、外来菌、基因工程菌)对污染物的代谢作用来转化、降解污染物,主要应用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通过改变各种环境条件,比如营养、氧化还原电位、共代谢基质等,来强化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以达到治理目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有多种方式,如强化自然递减(Enhancednaturalattenuation),它是通过增强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来处理污染物;生物堆制法(Biopiles),将污染土壤堆积起来并创造适宜微生物生长的条件来促进降解;堆肥法(Composting),与前面提到的堆肥法类似,利用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降解污染物;氧化还原交替法(SequentialA/Otreatment),通过交替改变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来刺激微生物的降解活动。微生物修复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煤气厂址PAHs(多环芳烃)污染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农药污染土壤修复等多个领域。其优点在于费用相对较低、操作较为容易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等。不过,采用工程、物理化学和化学方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大规模处理污染土壤,而且可能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生物活性下降以及土壤肥力退化等问题。相比之下,生物修复作为一项高效修复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业内人士指出,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其联合修复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土壤修复技术正朝着6大方向发展,即向绿色与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方向,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联合杂交的综合修复方向,融合多种技术的优势来提高修复效果;原位修复方向,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破坏;基于环境功能材料的修复方向,利用新型材料来提升修复能力;基于设备化的快速场地修复方向,提高修复的效率和速度;以及土壤修复决策支持系统及修复后评估等技术方向发展,以实现更加科学、精准的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