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剖面
1.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2.腐殖质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3.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4.淀积层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5.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6.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地形对土壤的影响
①多山地、山脊:坡度较大,地表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土层薄。
②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
③高海拔:太阳辐射强,低温,地下水位高,冻土广布
④山前冲积扇:矿物养分含量高,土层厚,水气组合较好,地下水位低,土壤肥沃
⑤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气候、生物条件稳定,外力侵蚀速率慢
⑥阳坡: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含水率低(祁连山);迎风坡:降水多,下渗多,含水量大,土质粘重。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水分和热量条件决定母质的分解速度,影响土壤的形成速度、厚度和化学性质等。一般来说,高温多雨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岩石风化速度相对较快,土壤较厚,且多呈酸性;寒冷干旱地区岩石风化速度相对较慢,土壤往往比较薄,多呈碱性。
气候主要通过温度和降水全面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其中,热带雨林气候由于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生长旺盛,微生物分解快,雨水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的有机质被吸收消耗多,积累少。高纬高寒气候区,植物生长慢,有机质吸收慢,积累多。干旱气候区,植物少,腐殖质少,有机质来源少,积累少。
3.生物因素对成土的影响
土壤中生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不仅对土壤性质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影响到土壤肥力和自净能力。土壤微生物分解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向土壤释放有机物。植物的根系和土壤动物可以疏松土壤,帮助水分和空气渗透到更深的土层中。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分解有机质,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分解矿物质。
4.时间因素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三、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按侵蚀营力分类,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
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
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发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化学改良——使用酸性盐类物质;
生物改良——种植耐盐作物;
农业改良——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种植绿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