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土壤改良 > 正文

植物营养诊断措施和指标→
2024-06-20   来源:土壤学大辞典、 欧陆科技集团农业科学分析   

植物营养诊断措施和指标→

植物营养诊断

植物营养诊断,是指根据植物形态、生理、生化等指标并结合土壤分析判断植物营养元素丰缺状况的方法(技术)。

最早的诊断方法是根据植物的叶色、植株发育程度及缺素和元素毒害的症状等形态方法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随后,外形诊断与土壤、植物养分含量分析相结合,逐步奠定了由定性走向定量诊断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植物营养诊断形成一门独立的技术科学并用于生产。70年代以来,随着植物营养诊断手段的多样化及分析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诊断施肥综合法(简称DRIS),使营养诊断由原来单一元素的诊断走向多元素的综合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酶学诊断的应用也使诊断时期提早,从而提高营养诊断的价值。营养诊断的出发点是确定植物产量形成与植物体或某一器官、组织内营养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

当植物体内某种营养元素处于缺乏状况,即含量低于养分临界值(植物正常生长时体内必须保持的养分数量)时,植物产量随营养元素的补给而提高,直到养分含量达到最适量时,产量最高,并在一定范围内(称为适宜范围或足量范围)维持最高水平。但超过最高产量后,补给的那部分营养元素对产量没有贡献,植物所吸收的这部分养分被视为“奢侈吸收”;而当植物体内的养分含量大大超过养分最适量时,植物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不增反降,即过量的养分产生毒害作用。植物养分状况受到土壤(土壤种类、理化性质)天气和植物品种、生育期等多种因素影响,判断植物缺少何种元素及缺乏程度很复杂。

植物营养诊断还必须严格区分缺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和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原性病害。根据长期反复试验,人们摄制了植物缺素症图谱,这对判断植物缺素症极有参考价值。但正确的植物营养诊断有时还必须与植物化学诊断和土壤诊断相结合。借助植物营养诊断和土壤养分情况可以指导合理施肥,确定种植适宜作物,合理轮作,正确耕作管理,防止植物缺素症的产生。对已发生缺素症的植物,要找出缺素原因,补偿所缺元素,避免或减少损失。

养分缺乏的诊断措施

为判断植物体内养分丰缺而采取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技术)。目前应用于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很多,其中,形态学的方法有外形诊断、叶色卡比色诊断、显微形态结构等;化学方法有植株化学诊断和土壤化学诊断;生物学方法包括酶学诊断及室内生物模拟培养和田间实验等;物理化学方法有电子探针、遥感技术等;其中以化学方法最重要。为了获得准确的信息,诊断工作需要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诊断指标

衡量植物体内养分丰缺程度的参比标准。诊断植物养分状况的指标有养分临界值、养分比值和指数等。其中,养分临界值是诊断中应用最多的指标,以其绝对含量(%或mg/kg等)表示;养分比值表示两种彼此影响较大的养分元素的相对平衡关系,比单一养分临界值能更好地指示植物的营养状况。

指数的计算是以植株氮、磷、钾等养分测定值按一定公式变换为指数值,可根据该指数值大小及正负判断植物养分状况及需肥程度等。为对植物养分的丰缺程度作出详细的评价,需要把养分含量进行分级,定出等级指标。常用的分级指标是把养分分成缺乏、正常、过剩三个等级标准。

其与作物产量的对应关系大致是:达到最高产的90%~100%为正常(充足);相对产量<90%为缺乏,其中,相对产量为80%~90%,不出现明显症状为潜在缺乏,<80%且出现明显症状为缺乏,<50%~60%为严重缺乏。过剩指含量超过正常量而产量低于正常量。生产实践中,诊断指标的应用必需考虑它的适用条件:

01

诊断的技术条件如采样和分析技术等应与指标拟定时采用的条件一致。

02

环境条件如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对指标的影响。

03

作物品种不同造成的养分需求和指标的差异。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5-212914-1.html

标签:植物 营养 指标

上一篇:施肥,我们真的需要改变了!
下一篇:补充土壤有机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