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人类衣食之源,也是生产发展之基。
自人类诞生至今,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土壤的贡献。健康肥沃的土壤是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基础。而土壤有机质又是土壤健康和作物高产的基础。对于农户来说,了解土壤有机质的珍贵,以及如何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土壤有机质含量标准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指单位体积的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动植物残体,与微生物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数量,一般以有机质占干土重的百分数来表示。
在土壤学中,一般把耕作层中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含有机质在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一般情况下,农田耕作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通常在5%以下。
其中,含有机质大于3.5%的土壤为一等土壤;含有机质2.5%-3.5%的为二等土壤;含有机质1.5%-2.5%的为三等土壤;含有机质1%-1.5%的为四等土壤;含有机质1%以下的为五等土壤。
不同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不同。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可达3%至10%甚至更高;北方平原潮土和丘陵区棕壤、褐土,在自然植被下,有机质含量为1%-3%,但由于这些土壤适于耕作,大部分已开辟为农田,致使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一般为1%左右);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土壤类型——黄绵土,一般有机质含量仅为0.5%左右;而南方旱作耕地中,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和黄壤等,有机质含量也多在1%以内。
根据土壤有机质的这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不难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其土壤肥力水平较高,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能减少养分的流失,节约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机质含量较少的土壤,情况则相反。因此,我们现在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土才是重中之重!
土壤有机质的补充方法
我国农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大多偏低,特别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有哪些方法可以补充土壤中的有机质呢?
要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措施有两种: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增施有机肥料。我国农民素有施用有机肥的习惯,包括人畜粪尿肥、厩肥、堆肥、青草、幼嫩枝叶、饼肥、蚕沙、鱼肥等,其中粪肥和厩肥是普遍使用的主要有机肥。有条件的地方可大量施用河泥、泡沟泥、草炭等,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另一种有效措施。秸秆还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经过堆沤后再施入土壤,二是直接还田。直接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把秸秆切碎撒在地表用犁翻下,这种方法比经过堆沤的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可能带入上茬作物遗留的病原菌、虫卵等,需要经过焚烧等措施处理,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困难性。
种植绿肥作物。在轮作中种植豆科绿肥,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氮素养分。同时,绿肥作物经翻耕入土后,大量的根、茎、叶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调节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的方法,从而使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消耗达到动态平衡,最终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目的。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和土壤微生物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来调节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调节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生产中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和耕作等措施,改善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从而促进或调节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当土壤水分低,通气好时,有机质分解慢;水分低,通气差时,土壤压实板结,也不利于有机质分解。水分适中,通气良好,有机质转化快而且彻底,能够为土壤提供的养分多,但是有机质难以保存;而水分偏多时,好气微生物活动受阻,进行厌氧分解,产生还原性物质,利于有机质保存。因此,一般的改良措施,通过使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好,加快有机质分解,能够达到促进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效果。
合理的耕作和轮作,既能调节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种类、数量及其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分布,又能调节有机质转化的水、气、热条件。我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粮肥轮作、水旱轮作制等,既利于发挥地力,又提高了有机质质量分数,培肥了土壤。
调节碳氮比率和土壤酸碱度。根据有机质的成分,调节土壤中的碳氮比,来调节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在施用碳氮比大的有机肥时,可同时适当加入一些含氮量高的腐熟的有机肥和化学氮肥,缩小碳氮比,加速有机质的转化。此外,土壤微生物一般适宜在中性至微碱性范围生活,通过改良土壤的酸碱性,以增强微生物的活性,改善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
土壤有机质不仅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营养、增加养分的有效性,保水、保肥及缓冲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还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等。土壤有机质是耕地质量的核心,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因而对于农业和人类文明而言,土壤有机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