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盐碱地共有1.15亿亩,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东北及东部沿海三大片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盐碱地改造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提升防风固沙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技术支持:中国农学会农业分析测试与耕地质量评估分会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标准,盐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按未利用地管理。
——盐碱地分布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盐碱地共有1.15亿亩,主要分布在三大片区:一是以硫酸盐—氯化物为主的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地,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地,占全国盐碱地的96.1%;二是以碳酸盐为主的东北地区苏打盐碱地,分布在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占全国盐碱地的3.2%;三是以氯化物为主的东部沿海滨海盐碱地,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北等地,不到全国盐碱地的1%。基于当前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综合考虑生态、气候、土壤、区位等因素,现阶段全国适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吉林、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省(区)。
——盐碱地治理
建国以来,在西北内陆地区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达2500万亩,粮食增产达400万吨;在黑龙江省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近650万亩,粮食增产近200万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9年,我国有1200多万亩盐碱地治理变为耕地,特别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东北西部松嫩平原盐碱地、华北滨海滩涂盐碱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利用,有效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能力。
——盐碱地治理技术
盐碱地治理的关键是降低土壤盐分,治理技术主要是通过灌排淋洗、施加改良剂等工程技术手段,将土壤盐分降到可以进行农作物生产的程度。针对不同盐碱地类型和水土条件,形成了东部滨海盐碱地暗管排盐、东北苏打盐碱地水稻种植综合改良、西部干旱绿洲区膜下滴灌改良等主要技术模式。
结语
我国盐碱地的改造可以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提升粮食安全系数。盐碱地治理技术是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基础,一些治理技术存在过程复杂、成本高、推广难的问题,聚焦当前农业发展、耕地保护、生态文明等多元目标要求,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技术集成与融合程度,降低治理成本,构建科学且可推广的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