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盐碱地要食物(1):盐碱地食物生产开发路径模式与建议
观点摘要:我国盐碱地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食物生产潜力。依据国内相关机构最新研究结论,我国目前具有较好农业开发价值、近期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面积为1亿亩,其中盐碱障碍耕地总面积约3500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向日葵、高粱、牧草等,但产量较低且效益不稳定,另有尚未进行农业利用的盐碱地约6500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盐碱区,食物生产开发潜力较大,但目前底数不清,还未形成可以操作的实施方案。未来这1亿亩盐碱地如能改造改良,每年就可增加100亿公斤以上的食物产量潜力。国内外在对盐碱地长期利用探索过程中,研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食物生产技术和发展模式,初步可以划分为自然食物生产、抗逆旱作农业、高效灌溉农业、集约设施农业等四种盐碱地食物生产开发模式。建议: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开发普查,对全国不同区域盐碱地的详细分布与质量以及生物资源、食物生产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构建全国盐碱地大数据平台;按照“生态优先、以水定产、因地制宜、系统推进”的原则,研究制定全国盐碱地食物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耐盐作物品种选育、种植制度革新、精准施肥及节水灌溉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攻关,破解盐碱地食物生产全链条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进一步优化和创新生产经营组织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盐碱地农业开发特点,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的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国家研究出台有利于促进盐碱地食物生产的配套政策体系,激发政府、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及广大农牧民参与盐碱地食物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我国盐碱地食物生产潜力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0月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在新时期如何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开展食物生产指明了方向,需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一)我国盐碱地具有一定的农业开发条件。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以及长江以北沿海地带,集中连片分布在吉林、宁夏、内蒙古、河北、新疆、江苏等18个省(市、自治区)。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我国盐渍土地总面积为3600万公顷(不包括滨海滩涂,折合约5.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3.75%,其中耕地中盐碱化面积达到920.9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6.62%。依据国内相关机构最新研究结论,我国目前具有较好农业开发价值、近期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面积为1亿亩,具体分布在西北地区3000万亩、东北地区3000万亩、中北部地区1500万亩、滨海地区1500万亩、华北地区1000万亩。
主要包括有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盐碱障碍耕地,总面积约3500万亩,在全国各盐碱区均有分布,目前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向日葵、高粱、牧草等,但由于各年份气候变化较大,产量效益均不稳定。
第二类是尚未进行农业利用的盐碱地,总面积约6500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盐碱区,食物生产开发潜力较大,但目前底数不清,还未形成可以操作的实施方案,急需普查调研和系统研究,以便于精准施策,高质量开发利用。根据近年来国内盐碱地改造改良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数据测算,仅这1亿亩盐碱地如能改造改良,每年就可增加100亿公斤以上的食物产量。
(二)盐碱地的食物开发积累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近7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盐碱地治理和改造利用工作,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试验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形成了一批成功案例。如山东东营横店草业公司通过盐碱地开发改良工程,在黄河三角洲完成大面积成片盐碱地开发,种植苜蓿等优质牧草,亩均干草产量超过500公斤。2018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在被誉为“农业荒漠”的新疆喀什岳普湖县开展耐盐水稻种植试验,2021年亩产达到575.3公斤。此外,利用盐碱地种植高粱、甜叶菊、向日葵、枸杞、藜麦、罗布麻等耐盐农作物的成功案例也非常普遍,并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
二、盐碱地食物资源开发路径模式与典型案例
国内外在对盐碱地长期利用探索过程中,研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食物生产技术和发展模式。根据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影响程度的强弱,初步可以划分为自然食物生产、抗逆旱作农业、高效灌溉农业、集约设施农业等四种模式。
(一)自然食物生产开发模式。这种方式对自然状态下盐碱地的干扰很少,主要只针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菌类、植物、动物产品(如野生蜂蜜等)等进行采集以及野生动物的猎取等。由于盐碱地总体面积大,食物资源虽然密度较小,但整体产量仍然可观,其产品多为绿色、有机、高附加值的功能食物,如果再适当加以人为参与的科学监管和定向抚育、培育,可有效提高自然食物资源的供应量和持续性。
(二)抗逆旱作农业开发模式。主要通过筛选和培育耐盐、洗盐和耐旱的粮油作物、饲草与经济作物进行种植,在不增加工程和改良材料投入的前提下有效扩增盐碱地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如宁夏盐碱地种植甜高粱的茎秆产量平均为44830公斤/公顷,籽粒平均产量2253公斤/公顷,茎秆平均产酒量为2278公斤/公顷,籽粒和蔗渣还可用于养殖。再如希森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农科院选育出的耐盐碱马铃薯新品种,在轻度盐碱地亩产超4吨、中度盐碱地亩产达1.7吨,高于全国马铃薯平均单产1.2吨的水平。耐盐牧草还可以促进种养畜牧业发展,目前广泛推广的耐盐耐旱草种主要有赖草、羊草、麦草、白刺、苜蓿等,在西北内陆绿洲周边沙地及年降水量在400毫米的盐碱地均可生长,如常见的多年生耐盐禾草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盐碱旱地亩产干草达到300公斤以上。
(三)高效灌溉农业开发模式。这是目前盐碱地利用最普遍的方式,主要做法是通过洗盐过程减轻土壤盐分,如通过灌溉种植玉米、棉花、加工番茄、牧草等。如美国采用种植狗牙根、草木樨、三叶草混播,阿根廷采用种植羊茅、高冰草等,澳大利亚采用种植地肤属、水牛草等牧草改良盐碱土等。这一模式还可以通过滴灌、在种植环节采用管道节水降盐、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精准施肥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控等配套技术,形成了盐碱地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体系。此外,盐碱地灌溉退水改良后还可用于咸水水产养殖,目前较为成功的是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表明,用10克/升的苦咸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与海水养殖的生长速率几乎相等。如甘肃景泰县咸水养殖试验南美白对虾亩产达到了100公斤。
(四)集约设施农业开发模式。设施农业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盐碱地利用方式之一。如以色列数字化精准高效灌溉农业已经覆盖到90%以上的农田、100%的果园、蔬菜种植,使以色列建国以来30年农业用水总量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再如甘肃酒泉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和有机基质无土栽培技术,充分利用戈壁荒滩光热资源发展日光温室,每亩无土栽培日光温室较大田种植节水40%、节肥30%以上,可转化利用农作物废弃物130立方米。又如山东寿光采取在盐碱地上建大棚,再利用微生物制剂或蚯蚓粪改良土壤后种植礼品西瓜,亩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
三、政策建议
(一)组织开展全面系统的资源普查。要有效发挥盐碱地食物生产的潜力,必须首先摸清家底,做到精准施策。建议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对全国不同区域盐碱地的详细分布与质量,水、土、热、光、肥、生物资源以及食物生产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梳理并建立不同区域盐碱地资源、环境及生产现状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盐碱地大数据平台。同时,在系统总结我国多年来在盐碱地食物生产实践探索经验基础上,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按照“生态优先、以水定产、因地制宜、系统推进”的原则,研究制定全国盐碱地“大食物”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加强全链条科技创新与应用。要提高盐碱地食物生产能力,必须切实加强土壤、品种、种植、灌溉、设施、加工等食物生产全链条科技创新。针对盐碱地食物生产,应重点围绕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耐盐作物品种选育、种植制度革新、精准施肥及节水灌溉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攻关;同时还应根据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为主导,重点围绕设施类型、环境调控、土壤改良、水肥管理、智能控制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攻关。破解盐碱地食物生产全链条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为保证和提升盐碱地食物生产能力提供高质量科技支撑。
(三)创新生产经营组织模式。要推动盐碱地食物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和创新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在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中,应积极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司+合作社”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确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特色种养畜牧产业发展中,应因地制宜推行“合作社+农户”的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确保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在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中,应充分挖掘发挥地区传统特色品牌优势,推行以合作社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实现产业多样化、产品多元化。
(四)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要确保盐碱地食物生产能力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保障。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成立协调领导机构,统筹谋划全国盐碱地食物生产规划布局、组织实施和协调指导。同时,建议研究出台有利于促进盐碱地食物生产的土地、生态、水资源、产业、科技创新、金融、财税等配套政策体系,激发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及广大农牧民参与盐碱地食物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