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土壤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柱,良好的土壤条件是保证植物生存的基础。而盐碱地中超过正常土壤耕作水平的含盐量,会改变植物根系与土壤中水分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土壤碱度的高低,则主要与其中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含量有关。CO2溶于土壤,进一步生成碳酸钠、碳酸氢钠▼
我们看到的盐碱地多为白色,它们实际上是留存于地下的盐分,随着土壤空隙中的水逐渐从地下来到了地表之上。在这一过程中,水分被蒸发掉,盐分则留存于土壤表层,这就是盐碱地的基本形成过程。
典型盐成土类型及剖面,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一般来说,在地下水位较高且不宜排水的低洼区,更易发生盐渍化。这主要与土壤中水的毛细作用有关。你可以将多孔的土壤想象成一块纱布,当你将纱布放置在墨水瓶边缘时,瓶中的墨水便会沿着纱布上升,这就是毛细作用的直观呈现,同样的原理在土壤中就是如此作用于含盐分的水。
若地下水距离土壤表面较远,土壤表层水的毛细作用就无法把埋藏于地下的水分吸上来,其中的盐分自然也无法随着水上升到地表。所以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并不易发生盐碱化。
反之,滨海地区土壤易盐渍化也是这个原因土壤的地下水也多,盐也多。
盐碱地的发生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尺度的构造运动、干旱的气候、较大的蒸发量、低洼的地形条件、地下水的水位等等,都可能导致盐碱地的产生和情况进一步恶化。
虽然自然因素是盐碱地产生的基本动因,但人类不合理活动的进行,例如过量施加化肥、采用粗放的耕作方式、大水漫灌,以及过度放牧破坏地面植被等行为,都让土壤盐渍化情况进一步加剧,导致由人类引起的次生盐渍化。
过度的引水灌溉农业,会导致地下水位的上升。
如果地下水恰好含盐碱量高,易引起次生盐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