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万物生长的基础,什么样的土壤算是受了伤?受伤后的土壤又该如何修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大地环境的污染?
什么样的土壤算是受了伤?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教研所所长侯德义介绍,如果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会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带来风险,则认为土壤被污染、需要修复。
在具体实践中,通常会制定阈值,如果污染物含量低于阈值则认为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不存在潜在风险。如我国在2018年发布《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其中包括土壤污染物的筛选值和管制值。如果污染物含量低于筛选值,则认为没有风险;如果高于筛选值,尤其处于筛选值与管制值之间,则要进行风险评估。
与对待水和大气不同,土壤修复是基于风险的管理,需要根据土壤实际用途进行具体风险值的计算,若风险值超出可接受范围则需要进行修复,这个阈值通常也作为修复的目标值。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阈值的差异也较大。比如,对于建设用地,重金属镉(Cd)的筛选值约为20ppm(0.002%);对于农田,镉(Cd)的筛选值在0.3~0.8ppm之间。
建设用地土壤为何也要修复?
农田需要种植粮食,需要进行土壤修复很好理解;建设用地只是用来盖房子,为何也需要土壤修复?侯德义介绍,除了保障粮食安全,土壤修复的必要性还体现在保障人居安全和饮水安全。
如果建设用地存在土壤污染,会对人体带来较大的健康风险。一方面,有些污染物具有挥发性,能够通过建筑物的裂隙进入室内,有的土壤污染物甚至能够上升到30层楼高;另一方面,虽然城市室外裸露土壤不多,但有些土壤仍然可以通过扬尘进入室内与皮肤接触,或被儿童玩耍时误食。对于饮水安全,由于地下水来源于天然降水,如果土壤存在污染,雨水下渗就会造成地下水污染,那么对于农村地区或使用地下水的城市地区而言,土壤污染就对饮水安全造成了威胁。
受伤后的土壤怎么修复?
侯德义介绍,不同地区、不同状态的土壤,修复方式也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土壤特性、污染条件和程度、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周边敏感人群等一系列因素来确定。一些大型的修复项目,往往单一的技术无法满足修复需求,此时还需要将多种技术组合起来集成修复。
对于农田而言,土壤污染超出可接受风险意味着农作物果实的污染物超标。首先可以通过添加土壤改良剂等措施进行治理,同时监控农作物污染物的残留,最终目标是确保农产品污染物浓度不超食品安全标准。如果通过土壤改良等手段无法达成目标,则可以禁止种植某种农作物,改种其他富集效应较弱的农作物。如果污染实在过于严重,种植不同农作物都存在污染物浓度的超标,则可以进行退耕还林。
对于建设用地,需要根据建筑物过渡方式、污染物种类以及土壤结构等进行风险评估,若发现风险不可接受,一方面可以进行风险管控,切断污染物传播途径,抑制挥发性污染物的扩散;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修复措施,通过化学、生物或物理手段将污染物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侯德义表示,对于土壤保护和土壤修复来说,每个人都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首先,95%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产自土壤,每个人都需要更多地了解土壤的形成、结构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土壤的感情,向周围人宣传土壤的重要性,推动全社会对土壤的重视。其次,日常生活中做到垃圾分类,使用环保型产品,对土壤污染行为进行监督,这些行为都能有效保护土壤环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