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土壤改良 > 正文

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怎么改?如何用?
2023-10-14   来源:学习时报   

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怎么改?如何用?

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一环,也是遏制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的必然选择。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有之义。因此,“十四五”时期,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要把握好“以地适种”“以种适地”以及要素保障这三个关键。

推动“以地适种”

强化盐碱土地的普查、改造和利用

首先,普查盐碱地资源。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其碱化度普遍较高,致使碱土和碱化土壤所含碳酸盐毒害抑制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现有9900多万公顷,占全球总量面积的10%左右。我国盐碱地多而广,主要分布在滨海海浸盐渍区、东北苏打碱化盐渍区、黄淮海斑状盐渍区、宁蒙片状盐渍区以及青藏高寒盐渍区,是战略耕地的重要后备资源。为此,加强盐碱地资源普查工作,需要深入西北、东北、华北、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南方沿海等盐碱主区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

其次,改良修复盐碱地。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积极推广盐碱地改造有效做法。例如,吉林省白城市探索耕种“饲油2号”“华油杂62”“华油杂158”等耐盐碱能力强的油菜品种,收割粉碎后翻耕作绿肥或作饲料过腹还田,大幅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耕地有盐碱化加剧趋势,尤其以西北地区灌区耕地、黄淮海地区耕地、黄土高原淤地坝耕地次生或潜在盐渍化问题较为突出。

为此,在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的具体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遵循水盐运动的自然规律,提出见效较快、不易反弹、适应性广的遏制调控方案,生物修复培肥土壤。例如,“盐碱地农牧结合”公益项目通过增加盐碱土壤上层的有机质比重形成团粒结构层,减少下层盐碱上升和耕作层盐碱浓度,极大提升地力缩短撂荒地复垦时间。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采取合理间作、套作或轮作等方式,因地制宜利用“沉睡”的盐碱地梳理综合开发模式,端牢中国饭碗。例如,滨海地区要注重渔粮果结合、东北地区要偏重粮牧副结合、西北地区要侧重牧粮果结合等。同时,要树立生态文明观与大食物观,支持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展旱碱麦、大田油菜、耐盐大豆等农作物种植示范,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

推进“以种适地”

强化耐碱种源的培育、繁殖和推广

落实藏粮于技战略,需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耐盐碱种源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行业间辐射带动作用和产业链上下游协调作用。

首先,加强种源培育基础性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一方面,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是一项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回报时效慢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在发挥党和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领导者、组织者权威作用的同时,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势。另一方面,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战略谋划自主研发品种、合作选育品种、联合开发品种的研究主攻方向,启动对耐盐碱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再认识和再研究的靶向性基础科学研究,统筹现代种业产业园、示范基地和双创中心的协同攻关,打造适宜盐碱地区种植的特色品种新高地。

其次,加强特色品种繁殖生产。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不仅需要高效配置产学研优势力量,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生物技术协作平台,加强耐盐碱种质资源联合培育,还须形成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区的科技创新合力,构建科学研究与生产加工深度融合的种源繁育新格局。最后,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新品种推广。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大批盐碱地作物新品种示范区,长期定位监测特色大田作物的肥料利用率和亩均效益,探索新型农业循环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逐步建立覆盖全国主要盐碱地区的推广营销网络,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种子管理平台,不断扩大适宜作物播种面积,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聚焦粮食安全

持续强化水源、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保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国计民生。为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贯彻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水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持,加大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保障力度。一方面,加强水源要素保障。要依据《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要求,加快盐碱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排水系统现代化改造。同时,在优化国家骨干水网拓扑的基础之上,扶持盐碱地专项水利工程,补齐中小型水库、引调水、灾备用水等灌排体系建设欠账,用好用足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水等淡水资源。此外,还要加强盐碱地水源管理,结合北方平原地区或局部低洼与滨海平原等地区的降水分布特点发展高效节水旱作农业,采用积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覆盖护土等灌区措施,减少盐碱地的水分蒸发和盐分淋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增强资金要素保障。健全盐碱地改造多元化投入机制,为盐碱地改良修复工作优先保障公共预算,加大农业农村财政资金、帮扶资金以及地方投入保障。同时,按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盐碱地项目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地方政府对盐碱地改造治理给予信贷贴息倾斜和纳入地方债券支持范围,充分发挥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运营—移交)、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增加盐碱地特色种业相关领域投放贷款。此外,在粮食安全人才供给方面遴选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农科院所的科技工作者组建科创联合体,深入盐碱地改良、育种、生产一线提供智库咨询和技术支持,打造专业合作社、科技合伙人、专家工作室等创新服务载体,延伸经济盐生植物深加工产业链条,助力盐碱地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5-212258-1.html

标签:盐碱地 农作物

上一篇:4个字助你解决土壤酸化!
下一篇: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为你的植物选择最佳种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