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称为土壤圈,土壤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能力,所以土壤又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净化机。这是土壤的两个重要功能。
但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较严重,据初步统计,全国至少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各种农业经济损失合计约200亿美元。
近几年,土壤污染屡屡见诸报端,土壤修复也是异军突起,特别是土十条颁布后,更是迅猛发展。但是要想进行土壤修复,首先要掌握土壤状况。
现实生活中,在耕地上种庄稼,几乎所有的措施都要通过土壤才能发挥作用,一个好的措施,不仅对作物好,对土壤也好,就会事半功倍;如果某些措施对作物有利,对土壤有害,不仅它在作物上的作用有限,还会影响土壤健康,使土壤出现“亚健康”“病态”,甚至死亡。常见的耕地土壤病有以下10种:
1.耕作层变浅
在长期不深耕深松和机械耕作碾压、践踏条件下,耕地土壤耕作层由过去的20~30公分变为15公分左右,加之降雨、灌水沉实,“犁底层”位置上移并加厚,成为坚硬深厚的阻隔层,阻碍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运行,阻碍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减少,抗旱性能下降,土壤养分有效性和作物营养状况恶化。
2.土壤有机质减少
一是长期不施或少施农家肥,缺少秸秆还田,不种植绿肥,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
二是超量施用化学氮肥,以及超出土壤负荷的高产,频繁的表土耕翻,则加剧了土壤碳的耗竭,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减少会引发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恶化,土壤酸化和次生盐碱化,土传病害加剧,土壤净化能力减退等。
3.土壤板结
由于耕地土壤有机质缺乏,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和灌溉,大量施用化肥,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碱化,破坏了土壤团粒结,致使土壤板结。土壤板结直接导致土壤-植物系统缺氧、缺水、缺肥,影响到土壤植-物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交换,甚至某些生理活动和生命代谢不能正常进行,或者终止,或者向有害方向转化。
4.土壤酸化
由于长期过量使用生理酸性肥料和化学氮肥,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不断增加并积累,土壤中的钙镁等碱性物质被作物吸收利用或淋洗而减少,缺乏必要的补充调节,使土壤出现酸化现象。土壤酸化会加速土壤贫瘠化,土壤有害重金属活化,土壤有害微生物特别是寄生真菌增加,土传病害严重发生。
土壤酸化后,影响肥料的有效性,PH值6—8时,土壤有效氮的含量最高。PH小于6.5时,土壤中的磷变成磷酸铁铝而固结,当PH值小于6.0时,土壤中有效钾、钙、镁的含量急剧减少,用再多的钾肥也是无效的,只能造成土壤盐泽化的加剧。
土壤酸化不仅影响大量元素的有效性,也影响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硼在PH值4.7—6.7的范围内,钼在PH值4—8的范围,随PH值的下降,有效性降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对作物产生毒害。
土壤酸化后,土壤中的铝离子等物质使作物根系中毒、死亡,往往形成黑白相间的毛刷状根。同时土壤长期使用底肥化肥使用量大,而且追肥也是大量使用,这样就使得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严重,透气性降低,需氧性的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从而造成土壤酸化板结。酸化土壤板结对蔬菜的危害一是根系下扎困难,作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二是即使根系能扎下去,也会因土壤含氧量过低,出现沤根现象。
5.土壤次生盐碱化
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使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积累,尤其是硝酸盐积累更甚。这些盐分随土壤水分上行聚集到地表,形成土壤表层次生盐碱化,土壤结构破坏,理化生物性质恶化,轻则影响种子发芽出苗,阻碍养分吸收,作物生长不良,重则造成植物生理干旱,营养障碍、盐害、死亡。甚至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6.土壤氮磷钾元素营养比例失调,中、微量元素严重缺乏
在日常生产中不按农作物所需营养元素比例施肥,不搞测土配方施肥,盲目过量施用氮磷化肥,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造成土壤中氮磷富集,土壤中的钾和硅及中微量元素耗竭,导致氮磷钾比例失调,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的营养比例失调,有益元素缺失,并导致土壤营养元素拮抗,有肥而无用。
7.土壤污染
由于农业系统外的“三废”污染,农业系统内的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残留污染,未经处理的有机肥污染,以及有害病原物污染,时常会进入耕地土壤。当这些污染物残留累积超出土壤自净化能力后就会“溢出”,直接造成耕地土壤的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和致病生物污染。耕地土壤被污染后,就会破坏土壤生态平衡,使土壤有益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生物种群减少,土壤理化生物性质恶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变差,严重污染者会使土壤丧失生产能力,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8.土壤侵蚀
耕地土壤侵蚀主要表现有水蚀、风蚀和耕蚀。主要是坡地土壤垦殖过度,尤其是坡度大于15度以上的坡地,频繁地表土耕作扰动,使水土流失。其次是垦后缺乏如坡改梯、水平沟耕作、植物篱等保护性耕作措施,而是随意挖地耕翻,既造成耕蚀,又加剧了风蚀、水蚀。长期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沙化,土层变薄,养分流失,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贫瘠化,耕地面积减少。
9.土壤植物系统病
由于连续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同一种或同科作物,因作物根系分泌物和残留物及某些病原生物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使这块耕地土壤成为有病土壤。加之该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因连续被吸收而缺乏,不需要的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累积,致使土壤营养失衡。再是土壤微生物生态群落被破坏,土壤对“有害微生物”的净化能力或抑制作用下降,有害微生物增多,有益微生物减少,生物性质恶化。“土壤-植物系统病”的根源在土壤,表现在作物,当有病的土壤遇到免疫力差的植物,即会以植物病的形式表现出来,生产上常叫做重茬病、连作障碍、再植障碍。
10.设施土壤综合症
在全年或季节封闭的高温高湿环境下,加之高度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强度利用、高频度人为干扰,过量施肥,过量用药,过量灌水,过度耕作与践踏等强烈的干扰和巨大压力下,设施土壤健康急剧恶化。一般种植2~3年,就出现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营养失衡,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有害物质积累,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和功能退化等一系列土壤病。4~5年时极为严重,病虫害猖獗,生产成本增加,管理难度增大,农作物产量品质下降,甚至减产绝收,无法继续进行设施种植,被迫放弃、换土或移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