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盐碱地?
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碱成分,对农作物有危害的土地。在土壤学中,把这类土壤称为盐渍土、盐碱土、盐土、碱土、盐碱化土壤或者盐碱地。
概念:在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下,盐类直接参与成土壤形成过程,并且以盐(碱)化过程为主导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盐化层或碱化层,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盐类,从而抑制作物正常生长的土壤,称为盐碱土。
广义上的盐碱土是民间对盐土和碱土的统称。盐土和碱土是指土壤含有可溶性盐类,而且盐分浓度较高,对植物生长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群众则称为盐碱地。在形成盐渍土的过程中,土壤盐渍化过程起主导或显著的作用,各种类型盐碱土的共同特性就是土壤中含有显著的盐碱成分,具有不良的物理化学性质,致使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不能生长成活。
当土壤表层或者亚表层中的水溶性盐类累积超过0.1%或者0.2%(富含石膏条件下),或土壤碱化层的碱化度超过5%,就属于盐渍土的范畴。狭义的盐碱土是指既盐化又碱化的土壤。盐土:受中性钠盐(主要是氯化钠和硫酸钠)影响的土壤;碱土:受碱解钠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硅酸钠)影响的土壤。
简单一句话,土壤盐碱过多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地,但是盐碱地一定要分清楚盐地和碱地。
盐碱土改良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防治土壤盐碱化的途径和措施很多,但综合防治最为有效,实践证明,实行综合防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土壤没有次生盐渍化的地区,要全力预防。已经次生盐渍化的灌区,在当前着重治理的过程中,防治措施同时采用,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得到治理以后,还要坚持以防为主,已经取得改良效果才能得到巩固、提高。
(2)水利先行、综合治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既是土壤积盐或碱化的媒介,也是土壤脱盐或脱碱的动力。控制和调节土壤中水的运移是改良盐碱土的关键,土壤的水的运动和平衡是受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分蒸发所支配的,因而防治土壤盐碱化必须水利先行,通过水利改良措施达到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使土壤中的下行水流大于上行水流,导致土壤脱盐,并为采用其它改良措施开辟道路。
(3)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土壤水的运动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所支配的。要解决好垦区水的问题,必须从流域着手,从建立有利的区域水盐平衡着手,对水土资源进行同意规划、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
(4)用改结合、脱盐培肥:盐碱地治理包括利用和改良两个方面,二者必须紧密结合。治理盐碱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高产稳产,把盐碱地变成良田,为此,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脱盐去碱,二是培肥土壤。不脱盐去碱,就不能有效地培肥土壤和发挥土壤的潜在肥力,亦不能保证产量;不培肥土壤,土壤的理化性质不能进一步改善,脱盐效果不能巩固,也不能高产。可见两者密切相关,并是建设高产稳产田的必由途径。
(5)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实行总量控制,协同区域灌溉和排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实行灌溉洗盐和地下水位控制相结合,即实行灌溉洗盐,同时控制地下水位过高而引发新的次生盐碱化。
(6)近期和长期相结合: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必须制订统一的规划;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一方面要有近期切实可行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有远期可预见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才能取得成功。
如何改良盐碱地?
经过几代土壤科学家的努力,在盐碱土改良方面已经形成以因地制宜、相互结合、综合治理为基本原则,水利工程、生物修复、农业耕作、改良剂应用相结合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改良方法和经验。
(1)盐碱土水利工程改良措施
“盐随水去,盐随水来”是盐水的运动规律,水利改良措施包括:
①、排水措施;②、竖井排灌;③、喷灌洗盐;④、放淤压盐。
(2)盐碱土农业耕作改良措施包括:
①、平整土地;②、培肥抑盐改土;③、深翻抑盐;④、振动深松;⑤、种稻改盐;⑥、植树造林改良盐碱土。
(3)盐碱土改良的生物学措施
目前,生物学措施改良盐碱土所利用的方法一般有:
①、直接利用盐生植物改良盐碱土,直接利用野生抗盐植物进行盐碱地的改良;
②、利用抗盐牧草改良盐碱土;
③、利用耐盐碱灌木改良盐碱土;
④、抗盐农作物改良盐碱地。
(4)化学改良及盐碱土改良剂的研究应用。
现在的盐碱土改良剂主要有以下三类物质:
①、含钙物质,如石膏、磷石膏、石灰等,主要以钙代换Na+为改良机理;
②、酸性物质,如硫酸及其酸性盐类、磷酸及其酸性盐类,主要以中和碱为改良机理;
③、有机类改良剂,如传统的腐殖质类(草炭、风化煤、绿肥、有机物料)、工业合成改良剂(如施地佳、聚马来酸酐和聚丙烯酸)、工农业废弃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