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调查时,经常听到农民朋友说,现在土壤施肥越来越多,过去施三四十公斤化肥,亩产四五百公斤,现在施四五十公斤不见效果,真的是土壤的“胃口”增大了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
1995年,中国化肥生产量占世界17.5%,使用量占世界27.2%,去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1.8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单位农田的化肥用量是美国、俄罗斯的2倍。化学肥料的利用率非常低,仅为30-35%,其余65-70%白白流失。同比投入来说。粮食增产状况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只增产9.1%。
德国,去年施用氮、磷、钾化肥的施用量分别下降了20%、68%和60%,粮食总产却增加57%、单产最高增加80%,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在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17.3%,粮食总产和单产却分别增加13.8%和80.7%。
的确,在不少地方农田土壤的胃口是增大了,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肥单一
俗话说,生嘴的要吃,生根的要肥。农作物一生中需要吸收各种养分,如氮、磷、钾、钙、镁、硫、铁等大量元素养分和硼、锰、钼、锌、铜等微量元素养分。这些元素各有专长,在作物体中缺少哪一个都不行。
可是现在施用化学肥料,大多是只含有作物所需的一种或两三种营养元素,这样长期地单施下去,结果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多的太多,少的更少,而作物的产量又是由缺少的那种营养元素来决定的。如磷能促进作物体内细胞的分裂增殖和有机物的合成、转化、运输,提高作物的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并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如果供磷不足,茎叶就会停止生长,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少,抽穗、开花、成熟延迟,籽粒不饱满,产量不高。如在缺磷的冷浸田中大量施用氮肥,即使施得再多,产量还是上不去;又如南方稻田中钾素不多,如大量施用氮肥和磷肥,不施钾肥,也不能夺取高产。所以施肥不能“单打一”,必须讲究各种肥料的配合施用。
第二:土壤板结
在稻田和旱土中大量施用氨水和碳铵,而忽视施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料,结果土壤中铵的浓度增大,把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钙代换出来,随水流失,年复一年,土质越变越差,最后造成板结,影响土壤通气和透水性能,又影响到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农作物根系生长在这种板结闭气的土壤里,影响到作物养分的吸收,而且还会生长不良,出现多种生理性症状,在这种土壤中即使多施单质肥,也会看不出增产的效果。不增产了,农民朋友就觉得是肥料施用的少了,就继续加大量,殊不知量越大,土壤问题越严重,产量越小。长期这么下去后果会非常严重!所以国家提倡修复土壤增施有机肥。
第三:施肥不当
长期以来,氮肥多施于稻田表层,利用率只有30%至50%,碳铵利用率更低,一般只有26%,其余大多数变成了氨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如果能改进施肥技术,改浅施为深施,则利用率可提高1倍或1倍以上。又如在农田中施用过磷酸钙磷肥,不少地方为了图快图方便而满田撒施,则过磷酸钙中的磷素,就会很快地被田中的铁、铝固定而失效,所以过磷酸钙应采用集中施用如穴施或沟施等,或与有机肥堆沤后施用,其利用率则可以大大提高。
第四:水土流失
在不少地方因滥伐森林和随坡开荒,冲刷作用使土壤表层遭受严重冲刷,土壤中本已含量不多的养分大部分被雨水淋洗掉,久而久之,土质越来越差,土壤中的养分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必须靠大量施用肥料,农作物才能得以生存,这也是农作物施肥越来越多,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小结: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
1,光照:通过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而对某些酶的活性、气孔的开闭和蒸腾强度等产生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2,溶液浓度: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影响土壤养分的浓度、有效性和迁移;影响土壤通气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温度等,从而影响养分形态、转化及有效性
3,温度:一般6~38ºC的范围内,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过高(超过40ºC)时,高温使体内酶钝化,从而减少了可结合养分离子载体的数量,同时高温使细胞膜透性增大,增加了矿质养分的被动溢泌。低温往往是植物的代谢活性降低,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量
4.水分状况决定土壤中养分离子以扩散还是以质流方式迁移的重要因素,也是化肥溶解和有机肥矿化的决定条件。水分状况对植物生长,特别是对根系的生长有很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养分的吸收
5.介质通气状况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一是根系的呼吸作用;二是有毒物质的产生;三是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良好的通气环境,能使根部供氧状况良好,并能使呼吸产生的CO2从根际散失。这一过程对根系正常发育、根的有氧代谢以及离子的吸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pH值也就是土壤酸碱度,它很大因素上也制约着作物的生长和养分有效吸收。
土壤的酸碱度对养分的释放有很大影响,酸性和碱性土壤都会导致作物根系难以吸收营养元素!
→土壤养分释放的最佳PH值为6.0-6.5(微酸性土壤)
气候条件影响养分吸收
→温度:低温时,根系不易吸收磷、镁、锌、锰、硼;
例:气温由21℃降到13℃,可供磷降低70%!
→干旱:根系在干旱条件下,所有养分都难以吸收;
→多雨:根系在厌氧呼吸状况下,所有养分都难以吸收;
根系的影响
→根系对不同元素吸收效果差异很大,如对磷的吸收仅为氮的1/10;
→苗期根系不发达,容易缺乏磷锌等前期促长养分;
→根系发育不良,易缺磷钾及中微量元素。
→根系吸收营养在分配上具有局限性,根部吸收的养分不能完全满足叶片和果实的需求。
养分互相之间具有竞争和拮抗作用,某种元素过多会影响其它元素的释放,导致营养不平衡!
作物缺素通常是不可见的,发现缺素症状再补充时已经晚了,必须及早进行预防性补充!
番外篇:
化肥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首先,肥料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提供作物养分,是作物生长的“粮食”,是一种生产资料,其价值是可以衡量的,衡量的标准就是作物的产量、品质和对环境(含土壤环境、水体、大气)的影响,施用化肥意味着必须创造相应的价值,农民的最终衡量标准是收获的产量,既肥料投入产生的价值。
同时,化肥又是一种商品,其包装、外观颜色、理化性质、品牌效应等都影响着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并且影响着产品的价格,化肥是一种流通的商品,要在生产、销售与流通中实现价值。化肥具有数量大、价值低,全年生产、季节施用,集中生产、分散施用,消费者是农民等特殊性。
目前市场过度宣传化肥的商品性能而忽视化肥的本性,以化肥生产企业主导的各种施肥技术宣传不是真正站在科学施用的角度,而是从自身企业产品推广为主,存在着相当大程度的误导农民消费,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气象预报和黄金时段就充斥着肥料广告,过分突出商品性,品牌是通过过度宣传来建立的,而不是通过产品的本性来建立,造成农民施肥成本的加大。
三个施肥概念误区:
1、农户常年超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使土壤严重板结,土壤保肥能力差、作物根系生长差,肥料吸收利用率也低,导致必须加大肥料使用量;
2、农户科技意识落后导致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接受多施肥就产量高的经验,情愿多施肥,也不愿意整治土壤;
3、由于多年施肥习惯和有机肥产品见效慢的因素,很大一部分农户还是不愿增加有机肥的施用,
总之:土壤对肥料的胃口越来越大,归究其原因很多,大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只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其问题也不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