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农业人,这几年觉得种地越来越难赚钱,收入越来越低。
除了菜价的波动这一个不可抗拒的因素以外,大家有没有发现,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的肥没有少用,并且还用贵的,农药没有少打,用的是进口的,用肥用药的成本上去了,而菜的品质和产量还没有以前的好。
我遇到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农户,他说:“以前只用尿素磷肥,种啥啥都蹭蹭地长,现在用两三百块的复合肥,庄稼还是半死不活,我看现在这些卖肥料的都是奸商,肥料全是假货。”
这是我拍的一张照片,一片已经换茬的黄瓜地:
农户说自己种了20年的地了,以前都没有发生过这么严重的现象,而现在基本上黄瓜已经绝收了,根本没有采收,都已经点播上了豆角。
按说20多年的种地经验,是不可能把黄瓜管理的这么差,但为什么他的经验在今年雨水期失灵了呢?究竟是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让我们的经验失灵?
1.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以往我们种地是怎样用肥用药的:
这一个是我们中国大概的用肥历史,五六十年代用的是尿素磷肥,70年代增加了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到了80年代初,开始出现一些复混肥,还有一些复合肥。
确实复合肥在当时为国家的粮食增产,人民的温饱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事实,让我们种地的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只要给作物施肥,就能够膨果,就能够丰收。
复合肥的增产贡献我们是不能够否认的,但现在单纯使用复合肥已经不灵验了。
通过上面,我们能够很直观地观察到土壤的一些表现,以前强调的是土壤疏松透气、耕作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现在的土壤表现出来的是青苔、红苔、白霜、开裂板结,这都是土壤给出的求救信号,这样的现象我希望大家都没有见过。
因为大家如果都没有见过的话,证明咱们的地都还是好好的,但是很遗憾,因为我们对土壤的求救信号不了解,导致我们对这样的现象视而不见。
2.那土壤的变化给我们的作物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张图片是丝瓜表层的根系,根系因为土壤盐分过高,已经干枯坏死了。大家如果有腌过咸菜的都知道,我们往菜叶上撒盐,它就会黄化、出水,这也是同样的现象,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根系周围没有完全融化掉的化肥颗粒,土壤表层绿苔明显,我们是好心想给作物补充营养,但是好心却办了坏事。
上图是一个辣椒的根系,下半部分的根系基本上已经黄化坏死了,上部分画圈圈的根系,还能依稀看到一点点白色的根尖,这一棵辣椒就仅靠这几条白根在延续它的生命,我们就不要谈它的产量了,它活都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土壤白霜、青苔非常明显。
上图是丝瓜,可能有一些不懂的人走过,看到地里面的丝瓜都长成这样了,可能还会好心地提醒一下老王,你的丝瓜缺肥了,赶紧用肥吧,叶片都黄成什么样了,可是只有种地的田主心里知道:我明明已经下了很多肥料,它硬是不长。
蒲瓜镶金边,典型的盐化危害。
黄瓜的生存的土壤,可以看到青苔非常明显,叶片也是各种缺素、僵苗。
下面这张图是一个玉米地,左边的玉米是种在田埂上的,以前没有种过庄稼,右边的玉米前茬种的茄子。
按说种过茄子的地块,因为经常施肥的原因,土里面的养分应该是非常充分的,那为什么它的长势比不上在田埂上种的玉米?
我们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土壤绿得发亮,该绿的叶片反而发黄,玉米杆又细又长。
挖开玉米根系,很明显能看到玉米用来吸收养分的根系,现在只是在顽强地活着,有几个是有用的根系,剩下的根系发黄、根短。
按说玉米这种作物本来就是粗狂生长的,但因为栽在这样的土壤中,现在生存都非常困难,只能顽强的生存。
土壤不好,果子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个是我在前几天下午在地里面拍的一个黄瓜图片,我画圈圈的地方,是用复合肥后溶解掉的一些肥渣,这个农户在我拍照的前一天才用的肥,因为他的黄瓜打顶不长,瓜都还没有采收一茬,就变成了这样,就只能赶紧放肥。
我们总结一下作物长不好的原因:
我们现在还在沿用80年代的思维方式,而且每时每刻都有人在这么用,现在我们找到了作物长不好的原因,问题出在土壤上,土壤是作物的生存环境,是吸收营养的场所,土壤病了,作物就跟着病了。
打个比方,我们人吃饭时除了关心吃什么菜以外,是不是也会在意在什么样的环境去吃饭?
这个状况就像我们使劲地往地里面放肥,国产的、进口的、螯合的、控释的等肥料,作物就算缺肥,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下,那它也吸收不了啊!
这就是为什么在七八十年代,给作物施点尿素,作物就可以高产的原因,因为作物所处的环境不一样。
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吃饭的那两张图片,当大家看到土壤表现出病变时,可以设身处地的想到作物,正如人蹲在厕所里面吃饭一样,所以,我们要给作物创造一个舒适的土壤环境,这样子我们才有机会把菜种好,提高它的产量。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土壤的问题!
我们对土壤改良一定要重视,我们今天反复强调这事情,不是因为啰嗦,是因为这个事情确实是现在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要重视好这一方面,只有土壤条件适合作物生长了,我们才能够在农业生产当中获得更高的种植效益。
我们在使用肥料时,除了常规的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外,我们更需要注重使用一些优质的有机质、有益活性菌剂等对土壤进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