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壤?
土壤只是简单的团粒结构吗?你意识中的土壤是不是这样的
土
认为土壤只是提供植物生长环境的固体,由50%固体(包含45%矿物质+5%有机质)+孔隙(20%-30的水+30%-20%空气)构成的?
实际上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以下五种要素构成
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组成其中的一环,然而长期的错误耕作,使得土壤变得不再适宜耕作,才会导致病害频发,投入物料增加却不见产量达到预期标准。
土壤变坏有哪些原因呢?
1、土壤酸化
长期的施用化肥导致土壤的酸化,由于肥料大部分都是酸性或者生理酸性的,如硫酸铵,磷酸一铵等化肥原料,
2、肥料过剩
其次长期施用平衡肥,实际上平衡肥并不平衡,如15-15-15的肥料,很多在土壤中吸收不了,肥料利用率低,且磷肥容易被固定,植物不同的生理期所需肥料的比例并非“平衡”,如植物营养生长期(幼苗期等),植物所需的养分更多是氮肥,对于磷钾需求较低,由于此问题,土壤中残留大量的未吸收的肥料,导致土壤酸化,板结,盐渍化严重。这是农业种植过程中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由于不同植物生长,同一植物不同时期所需肥料的所需的配比较难清楚的了解。
下面给大家解释下为何植物不同时期用肥比例难确定,其实在无土栽培中,这个数值可以通过短期时间就能确定,一般如何进行呢?一般我们有确定的施肥量,里面的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是确定数值,当我们的营养液流过基质后,植物会吸收一部分,从而使营养液里面的元素含量减少,我们知道初始值和结束后的数值就能算出植物在不同时期所需的数值了。但是目前由于土壤检测设备未能普及,且数值不一定准确,土壤检测费用高等,导致此项工作搁置。
其次土壤中剩余的元素较多,不确定因素也多(如铵态氮肥的挥发,其他肥料的淋溶等流失),导致植物吸收的数值无法准确计算。
那有人看到这里会问了,那么麻烦干嘛,我全都施足不就得了!这又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多就是好。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90年代,我们家乡这边种植柑橘效益很好,由于俄罗斯冬天没有什么水果,柑橘保鲜期长,柑橘很多都出口俄罗斯,那时候柑橘价格在一元每斤,要知道那时候的工价才一块不到,由于效益很好,农民积极性很高,对于肥料那是多多益善,导致土壤在短期内肥料过剩根系受损,导致了成片的果园叶片黄化,人们当时认为是黄龙病,但是有很大部分其实是由于肥料过剩导致的。
那这和我要讲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植物所需的养分其实有一个阈值,某种肥料过多会导致与之拮抗的肥料吸收率下降,从而导致植物吸收其他元素受阻,从而导致缺素或者肥料利用率低,就像你车子在平地上开和上坡烧油不一样一个道理。所以对于作物每个时期,不同作物所需元素的测定是一个大的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解决。
3、微生物菌群被破坏
一看这个标题有人就会问了,微生物菌有什么用,很多人了解的微生物菌都是一些有害菌,比如导致炭疽病的半知菌,导致根腐病的鞭毛菌等。微生物菌很多朋友都有经常用,但是往往效果却不尽理想。那土壤中没有菌不是很好吗?既没有有害菌又没有有益菌,实际上这个是几乎不可能的。由于连续种植相同品种等原因,有害菌所生存的环境一直都在,导致病害越来越多。杀菌剂的滥用其实导致病害更难控制,但杀菌剂的使用量却在不断增加。
那微生物菌有什么作用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自然界的其他植物,就是那些野生的,没有肥料其实也长得很好,除了产量不高,病虫害其实也不多。这是因为这些植物存在在自己的生态系统当中,中国有一个文化我一直都很认同,就是中庸,和而不同。其实植物也是一样,分泌着葡萄糖提供给微生物菌生存,而微生物菌(根际细菌等)依托植物生长,会利用植物提供的葡萄糖分解提取土壤中的一些矿物质,从而提供给植物,所以我们常见的植物并不会缺素,并且微生物菌能够使土壤更加蓬松,增加根系的生存空间。当然这其中也还有能量守恒定律,农作物产出导致土壤中的物质随之流失,从而导致土壤中元素流失。怎样能够获取这种有益菌呢?其实可以到一些森林中,落叶堆积的腐叶土中有大量的此类有益菌,通过培养的手段来获取,这个方法以后有机会和大家说。
4、犁底层提升
土壤在长期耕作过程中会产生犁底层,大家有种植经验的应该会知道,犁地的时候下面会有一片很硬的土壤,这些土壤根系无法突破,而且在提升,导致植物根系生长空间减小,从而导致作物生长越来越弱。
5、团粒结构破坏
我们可以把团粒结构理解成蚂蚁窝,根系理解成里面生活的蚂蚁,蚂蚁生活需要活动的空间,及充足的氧气,适当的水分等,植物根系也一样。需要好的团粒结构。那么团粒结构是怎么被破坏的呢?这跟有机质的缺失,生物菌群的破坏,以及土壤生物的灭杀有关(如蚯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