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目前城镇、工业多方面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且已成了目前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土壤污染物会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多样性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消除或减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常见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旨在利用微生物、植物、动物降解或清除污染物。其中,蚯蚓可以降解土壤污染物,已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可作为土壤生物修复的其中一项方式。
蚯蚓,别称:地龙、曲蟮等,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有“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美称,蚯蚓属于营腐生生活动物,主要分布于亚洲、南美洲等。在土壤修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消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
蚯蚓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具有修复潜力。蚯蚓肠组织中的黄色细胞可以吸收较高浓度的重金属,且随着环境中铜(Cu)和镉(Cd)浓度升高,其在蚯蚓体内的含量也逐渐升高,研究表明,蚯蚓黏液中含有COOH、NH2等活性基团,能够络合、螯合重金属,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
2
消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土壤有机污染因其持久性、蓄积性、“三致”效应、毒性效应等特点而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农田土壤除受到传统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农药、石油烃等污染外,还受到多种新型有机污染物如抗生素、酞酸酯、全氟化合物、微塑料等的污染。研究表明,蚯蚓能够促进土壤中多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在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消除石油类污染物
石油类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后,有机碳含量增加,刺激了自养型微生物大量增加,其中嗜烃微生物能对土壤中的硝态氮等营养元素进行固定,造成营养供应的缺乏。蚯蚓作为土壤中广泛存在的分解者,具有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其肠道的消化过程也可能提高土壤酶活性;蚯蚓粪中含有大量的速效养分能够促进微生物生长。
蚯蚓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它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因此,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灭绝式”捕杀野生蚯蚓现象日益严重。2022年8月26日,贵州省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毕节市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电捕野生蚯蚓”民事公益诉讼案。检察机关诉请人民法院判令被告刘某军等4人立即停止唆使村民使用禁猎工具非法捕捉、收购、加工、销售野生蚯蚓的违法行为,判令4名被告人连带赔偿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费177390元、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38655.1元,承担鉴定费1万元,并在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法院审理后当庭宣判,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
全国各地纷纷发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将野生蚯蚓列入野生保护动物行列,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物种之一,对提升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切实加强保护力度,增强保护和守法意识,引导社会公众深刻认识到电捕野生蚯蚓对耕地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自觉抵制非法捕杀野生蚯蚓行为,共同推进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