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只有在高品质土壤的滋养下才能生长得更好。如果种植农作物的土壤遭到破坏,就会出现营养不均衡或者营养流失的现象,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最终作物不仅无法实现高产,品质也很差,同时作物保护区域的使用寿命也会降低。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土壤恶化会有什么表现以及具体的改善措施。
01土壤恶化表现
首先、土壤物理结构恶化
高品质土壤结构具有很多特点:营养性,保肥性,透水性和抗旱性,但是农作物生长期间,种植者的一些不当操作会影响土壤结构。
比如没有进行合理的作物轮作、施肥、浇水等。土壤体一旦被分解,就会有土壤压实的现象出现,影响作物“扎根”。
其次、土壤化学结构恶化
土壤酸化:每个区域的土壤酸碱度是不一样的,中性土壤pH值在7左右,中碱性的土壤pH值大于7,当下种植期间会大量使用酸性肥料,比如硫酸铵,过磷酸钙等,中性或碱性肥料的占比不是很大。
长期使用强酸性肥料,就会导致土壤pH值降低,出现酸性土壤。一旦pH值达到3.5左右,就属于严重酸性土壤。
土壤盐渍化:情况严重时作物就好像生长在盐水中,土壤中水分浓度过高会影响根系的吸收,作物无法健康生长,很容易出现死亡现象。同时相互拮抗的盐离子,影响作物正常吸收养分。
最后、土壤生物特性恶化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这些微生物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功能。
当下新建大棚的有害菌和有益菌搭配合理,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状态非常平衡,比起旧大棚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但是,农作物在生长期间需要进行追肥工作,肥料会对土壤的微生物种群造成影响,打破之前的平衡状态,有害细菌的数量越来越多。
种植年限越长,出现病虫害的几率就会越大,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这种恶化情况很难补救。
菜农们经常会用施肥这种方式来改变作物的生长条件,往往忽略了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最终影响作物的产量。
02土壤改良的作用
发展农业项目,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是头等大事。农作物生长、发育会受到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影响。就连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酸碱度和质地,也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品质。
调整土壤性质和营养成分是常规的土壤改良措施,为的就是提高产量和品质,获取最可观的收益。
但是一定得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使用改良措施之后,对农作物种植业和生态农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03土壤改良措施
接种有益的微生物细菌
土壤中的有机物会被有益生物分解,最后形成腐殖质,把良好的营养物质提供给作物。同时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和害虫也会受到有益微生物的影响,无法继续伤害农作物。
枯草孢菌和哈茨木霉是当下经常使用的有益微生物,需要和腐熟过的有机肥结合在一起使用,或者也可以和浇水同时进行,这样做能让有益菌快速和土壤融为一体。
每亩地大概需要3~4千克枯草芽菌或哈茨木霉,大家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交替使用。
茨哈木霉在前,隔3~5天再使用枯芽孢菌,因为枯芽杆菌会抑制哈茨木霉地发挥。在光线较热的时候使用,比如早上和晚上。
培养生态型土壤
地表层的10公分内,是土壤动物和大多数好氧微生物分布的地方,这是土壤生物分布的特征。大家可以根据土壤的特征来培育生态型土壤,维持地表微生物和动物的正常发展和生命活力。
地表10公分以内的生态环境是不能被破坏的,一旦破坏土壤结构就会受到影响,在免耕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管理工作。收获一茬作物之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种植时,粉碎玉米秸秆,在庄稼播种行覆盖上去。
整个土壤表面都要有玉米秸秆,能起到很好的保水效果。避免土壤出现压实的现象,对土壤内各种生物的活性起到促进作用,就能改善土壤的性质。
如果土壤比较干旱,那么大家可以补充一次水分,对农作物破土很有帮助。每隔三年对土壤进行一次深耕,形成培育生态型土壤的管理周期。
总结: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改善土壤是重中之重。因此种植者在种植作物之前,一定要先对种植环境的土壤进行检测,查看是否出现恶化的现象。
如果有恶化现象出现,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良。无论是接种有益微生物还是培育生态型土壤,效果都很不错,能让土壤的质量越变越高,种植效益也会越来越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