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今年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活动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且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土地资源总量多,但人均耕地占有量少。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但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18亿亩,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6亩。
优质耕地少且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但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我国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禀赋条件较好、具有“先天优势”的耕地占比不高,决定了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可利用的土地大多已耕种。我国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3307.18万亩,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仅有940.26万亩,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11.71%。
立足基本国情,我国制定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土地基本国策,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
耕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我国土地管理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耕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耕地面积不断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优质耕地减少严重。近10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比11个上海市面积还大。而且,我国优质耕地集中区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高度重叠,集中连片优质耕地不断被占用。
生态占用和“非粮化”利用成为造成我国耕地减少的新动因。近年来造成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近10年间我国有2.29亿亩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生态功能较强的用地,有0.63亿亩耕地净流向果园、茶园、橡胶园等园地。
长期受高强度、过度、不合理利用影响,地力严重透支,我国耕地质量水平出现“后天失调”,质量退化现象明显。比如,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2/5耕地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东北黑土层厚度每年下降2-10厘米,全国1/3耕地不同程度受到水土流失危害,全国重度污染耕地约有5000万亩等,耕地资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补充耕地的自然禀赋条件较差、质量不高,加剧我国耕地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近几十年来,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可供开垦的土地接近枯竭,补充耕地主要来自东北和西北地区,其自然禀赋条件明显不如占用的优质耕地,我国耕地整体重心向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西北方向发生明显偏移,维持了上千年的“南粮北运”在短短几十年内变为了如今的“北粮南运”。
全社会应共同保护耕地资源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18亿亩耕地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全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生命线。我国14亿的人口规模对粮食的需求量和土地基本国情,决定了端稳中国人饭碗的前提是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否则未来真会面临饿肚子的危险。
保护耕地,不仅事关我国粮食安全,还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珍惜和保护耕地资源是全社会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广大青少年要树立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意识,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坚持光盘行动做起,学习并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和基本知识,积极投身并带动身边人参与到珍惜和保护耕地行动中来,争做耕地保护卫士,共同筑牢我们的饭碗根基。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青少年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