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是4亿年前由西北利亚吹过来的细沙慢慢堆积而成。属于亚温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土壤微碱性,板结严重,矿质元素相对丰富,有机质和微生物缺乏。
长期以来,农民在大田作物上习惯用二胺+尿素配施,觉得效果不错。其实,大家忽略了4点:
1、我们是微碱性土壤,二胺是酸性肥料,两者相遇,酸碱中和,二胺吃亏。
2、我们的土壤本来就不缺磷,高氮高钾低磷的配方比较适合。尤其是果树、花椒这些大型灌木,根本不需要高磷,就是小麦等粮食作物,也仅仅是中磷,也不需要那么高的磷元素。二胺是高磷产品,不仅浪费了资源,浪费了钱,而且,酸碱中和的损耗人感觉不来,误以为二胺是个好东西。
3、任何作物都需要氮磷钾三大元素,二胺不含钾,植物抗病性差,抗倒伏能力差,品质差,果面差、色泽差,味道差。那么多差,就是二胺的致命缺陷。
4、二胺不便宜。三大元素中当属钾元素最值钱。没有钾元素的二胺并不比有钾的复合肥便宜。有脑子的人都不用想。
既然二胺有那么多的缺陷,市场任何三元复合肥都比它好,为什么还要用二胺?所以,二胺已经完成了化肥初期使用目标,到了现在,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二、果树土肥水管理常见的四大误区:
1、氮肥的施用时间。一般生产者认为:“氮肥在春季施用可以对当年的开花、结果有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氮一般以硝态氮和铵态氮两种形式为有效状态,果树吸收利用后,将这两种有效态氮转变成硝态氮,再转化成二氧化氮,与碳水化合物结合生成氨基酸,贮存于树体内。这一转化过程的时间,虽然尚不明确,但肯定是需要较长时间的,而不是在短时间(速效)内能完成的。所以说,春季施用氮肥,对当年的开花结果和花芽分化无效。
科学的观点:氮肥最好是秋施,也就是果树落叶前施用。一画有机氮肥营养高,无需吸收转化,可被植物直接利用,补充植物营养,是作物灾后迅速补救的首选产品。
2、施肥的深度。一般生产者认为:“肥料应深施,以防止流失”。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对果树施肥后,许多溶于水的矿质元素如钙、钾等,都易随灌水而产生渗漏,灌一次水,向土壤深层渗一定的深度,灌水次数越多,渗漏的也越重。传统的施肥深度一般在40~50厘米,施肥后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渗漏严重,肥料利用率极低。
科学的观点:无论是施基肥还是施追肥,都应考虑浅层根系的作用,施肥深度应在地表下10~20厘米之间。
3、中耕的深度。一般生产者认为:“中耕应该深一点,以增加保墒效果并抑制杂草”。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日本的果树专家冢一幸认为:“果树的深层根系起着固定树体,决定长势的作用;浅层根系起着决定花芽分化和果品质量的作用”。为了促进花芽分化和提高果品质量,必须保护果树地面下10~20厘米的根系。
科学的观点:对清耕制果园,只需划破土壤的表皮,切断土壤的毛细管即可。日本的生草制果园多年不中耕、不耕刨,有机质含量在2%~3%,连年丰产。
4、灌水的方式。一般生产者普遍采用大水漫灌。这个方法是错误的。
大水漫灌后,浅层土壤中的部分果树须根会缺氧,从而造成死亡,并且板结土壤。
科学的观点:提倡采用滴灌或渗灌,不仅有利于树体发育,而且还节水、省工、省时,减少病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