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污染不断加剧。土壤污染防治是项系统性工程,而我国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危害大、治理难。
为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我国将其与大气、水污染治理
一起并列为环保“三大战役”
全国士壤环境现状如何?
土壤是一个国家最珍贵的战略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生产出健康的粮食,进而造就健康的人群和健康的社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加之乡镇企业大量出现,工矿企业遍地开花,而环保措施并不配套,导致出现农业生产带来的土壤退化和工业污染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在双重作用下,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倍显突出,镉大米事件频繁发生就是其中的表现。
2005年4月~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以及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
调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其中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三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从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来看,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的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和11.4%。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土壤污染有何特点?
土壤污染是指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土壤污染可导致土壤组成、结构、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或经地面径流、土壤风蚀,使污染物向其他地方转移。土壤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恢复或短时间内很难恢复,有的甚至无法修复,特别是重金属污染。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苯并[a]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土壤污染具有以下特点:
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的影响后才能确定。
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不易扩散和稀释,容易因不断积累而超标,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比如,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
难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