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酸化是土壤吸收性复合体接受了一定数量交换性氢离子或铝离子,使土壤中碱性(盐基)离子淋失的过程。酸化是土壤风化成土过程的重要方面。
中性土壤:pH在6.5~7.5
微酸性土壤:pH5.5~6.5
酸性土壤:pH4.5~5.5
强酸性土壤:pH小于4.5
土壤酸化的危害:
(1)抑制根系发育,产生黑根烂根死根无白根土。
(2)养分利用率低。酸性土壤中大量元素氮磷钾利用率低,严重缺有效磷,中量元素钙镁硫利用率极低,微量元素硼锌钼利用率降低。
(3)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土壤变得贫瘠。
(4)土质粘重,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5)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导致铝元素聚集,引起根系铝中毒、植物枯萎、农作物减产及水生生物死亡等。
(6)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抑制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加剧土壤土传病害。
(7)造成农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
常见作物的适宜PH范围
土壤盐碱化
盐碱(渍)土:土壤中含盐量在0.3%以上,或者土壤胶体吸附一定数量的交换性钠,碱化度在20%以上,有害于作物正常生长的土类型。
盐碱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土壤含盐量:是指土中所含盐分(主要是氯盐、硫酸盐、碳酸盐)的质量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农业土壤一般指可溶性盐的质量百分比。
碱化度:指土壤胶体上吸咐的交换性Na+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盐碱土分布:我国盐碱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平原的低地、湖边或山前冲积扇的下部边缘,以及沿海地带。华北平原随着地下水位下降,盐碱土在减少。
(1)内陆地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后,水分蒸发了,而盐分则聚积形成了盐碱土。
(2)滨海:海水浸渍形成。
(3)设施农业(大棚)土壤:在设施栽培条件下,设施棚室内温度高,蒸发量大,雨水淋溶作用少,含盐地下水上升,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盐分积累严重,引起次生盐渍化。并且设施大棚速效性有机肥(如粪尿肥)和化肥用量也大,无法自然淋溶,加重土壤盐渍化。
盐分对作物的影响(三种理论)
一是所谓“渗透抑制论”,认为土壤盐分主要以高渗透压影响植物吸水和体内水分平衡,危害作物生长;
二是“矿质营养失调论”,认为由于盐浓度增大,使作物内正常的离子平衡遭到破坏,致使某些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过多或过少引起营养失调;
三是“离子毒害论”,认为盐分中具有毒性的特殊离子在作物体内过量积累,引起各种中毒症状。
3.土壤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等于或大于5.0的金属,如Fe、Mn、Zn、Cd、Hg、Pb、Ni、Co等;As是一种准金属,但由于其化学性质和环境行为与重金属多有相似之处,故将其包括在重金属范围内。特别关注Cd、As、Hg、Cr、Pb(五毒)以及Ni、Zn、Cu等对土壤的污染,这些元素在过量情况下有较大的生物毒性,并可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
砷(As):单质砷无毒,砷化合物均有毒性,三价砷比五价砷毒性大,约为60倍。
铬(Cr):金属铬无毒,铬化合物二价无毒,三价毒性较小,六价毒性较大。三价铬具有生物活性,为人体营养所必需。
土壤中重金属主要来源:大气干湿沉降(粉尘,降水),农用物资的不合理使用,固体废弃物,污水或带重金属水的灌溉。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
1)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土壤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很难恢复,是环境长期、潜在的污染物;
2)因土壤胶体和颗粒物的吸附作用,长期存在于土壤中,浓度多成垂直递减分布;
3)与土壤中的配位体(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腐蚀质等)作用,生成络合物或螯合物,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有更大的溶解度和迁移活性;
4)土壤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被生物富集,产生生物放大作用;
5)重金属的形态不同,其活性与毒性不同,土壤pH、Eh、颗粒物以及有机质含量等条件深刻影响它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可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
重金属形态比总量更关键!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
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
降低了作物的品质;
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
通过食物链被生物富集,产生生物放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