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不甜,果不香,蔬菜没味,就连白蒸馍也没以前那么好吃,这到底是怎么了?
说到底,是土壤出现了问题!人类赖以生存了几千年的土壤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这一关乎所有人类生活质量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土壤由肥变瘦的原因
几千年来的原始农耕,每年或多或少施入农家肥,土壤有机质丰富,产量虽然不高,但很稳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化学肥料问世之初,每亩施入氮肥10斤,小麦亩产就能由100多斤,增加到300多斤,增幅200%,投入产出比1:200,七十年代后随着磷元素(粗制磷矿粉)的加入,使农业产量更高一步。八十年代后期钾元素的大量使用,小麦亩产可达千斤以上,粮食产量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使人们对化肥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误以为化学肥料的效力无限,多施就能多收,离了化肥就不行,这是其一;
其二是国家从政策上向化肥生产厂商倾斜,鼓励化肥生产企业的发展,各种媒体舆论导向的片面宣传,趋使我国农业快速进入一个化学时代。碳铵、尿素、一铵、二铵单元素及多元复合肥应运而生,世界各国的洋化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蜂拥而入,很快中国成为全球化肥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据报道,我国化肥的使用量是全球平均用量的3~4倍,非洲的27倍。
然而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化肥使用量越来越大,而效益却越来越差,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以粮食为例,由最初的1:200下降到现在的1:8,甚至更低。
还有一种人们意想不到的更加可怕的后果正在悄然降临,那就是化肥的残留及毒副作用,虽然不大,但日积月累,通过近半个世纪在土壤中累积现在已到了土壤无法承受的临界线,各种问题不断产生,板结、透气性差、土壤酸化、土传病害大量发生。各种果树生理病害及元素失衡引发的病变日趋严重。
农作物对化肥的过量吸收及营养元素的失调,就和人们偏食引发的三高发胖一样导致抵抗力下降、抗逆性差甚至消失,各种病虫害大量侵蚀。
为了弥补短缺元素及防控病虫,随之而来的是无序的滥用化肥和农药,雪上加霜,使作物受到二次甚至多次更大伤害,多余的吸收不了的化学元素及农药严重的破坏了土壤结构,又排到水中,进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源,通过径流污染河川,形成面源污染。土壤富营养化和大气温室效应的形成,都有化肥元素的存在。
这一切产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由于人们对化肥的错误认识,过量的施入使化学肥料的负作用逐渐累积,几千年来祖先对土壤施入的有机质消耗殆尽,化肥的能量发挥失去了基础。
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生产力的变化,农家肥、有机肥施用意识淡薄,施入量锐减,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和有益菌群不断消耗而很少得到补充,土壤理化性状不断恶化。
重新认识土壤肥力
健康食品来自于健康的农产品,而健康的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是土壤。培肥土壤肥力恢复土壤的生态平衡,维持农作物产量与土壤能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果园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
土壤肥力就是能够不间断的供应和协调作物所需求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它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土壤肥力包括物理肥力、生物肥力和化学肥力三个方面。
化学肥力众所周知是土壤中可利用的矿质元素,如N、P、K、Ca、Mg、S等功能元素的余缺及供应能力。
而物理肥力指的是土壤的性状,土壤的通气性、保水保肥性、热能的贮藏与供应,能为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及化学肥力的发挥提供的性能,总体而言,物理肥力是各种肥力供应的基础。
生物肥力是土壤生态系统和土壤肥力的核心,每克土壤中存活着几亿甚至几十亿个微生物,土壤越肥沃,有机质含量越高,有益微生物菌群的生长繁殖就越旺盛。它能使植物落叶,秸秆动物残尸等有机物迅速分解,形成肥沃的土壤,创造好的团粒结构,改善物理肥力。
土壤之所以有死土、活土之分,就在于土壤中有益菌群的数量和繁殖能力,土壤中微生物存活的数量越多且繁殖旺盛,对有害微生物菌群的抑制能力就越强,各种肥力的发挥就越充分,土壤就谓之活土,反之则为死土。
这三种肥力缺一不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生产中如果只注重到化学肥力的投入,而忽视其它两种肥力的补充,就会失去肥力发挥的基础,其结果必然是肥效下降。化肥投入越多,生态破坏越重,效果就越差。为了提高效益又会增加更大的投入,致使投资、产出与土壤环境步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从物理肥力着手,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微生物有益菌群的生存环境,然后再用少量的功能元素加以补充,有效维护土壤生态平衡,才能使土壤真正活起来。
土壤的修复,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土壤环境的修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修复土壤就必须通过土壤的生态管理,培育土壤物理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有益菌群的生存环境,逐步摆脱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修复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化学农业使我国的土壤环境被破坏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已接近谷底,就灵宝而言,据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5~2%,平均不到1%,几乎变为死土,已接近农作物生存的低线,要想改善如此恶劣的土壤环境,绝不是施几袋有机肥那么简单。
土壤的生态管理
首先要解决对生草的认识问题,草,早于人类几亿年前已出现在地球表面,与人类作了几千年的朋友,怎么突然就变成“杂草、草害”了呢?
草本身就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草种类繁多,维护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是各类昆虫、鸟类繁衍栖息的场所,果园生草能为各种昆虫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害虫就会有益虫,相信自然界有益昆虫和益鸟会将害虫控制在危害线以下。
草又能调节大气中的碳氮比,有效揭制地表径流。调控衡定地表温度,据测盛夏生草园比清耕裸地园地表温度降低10~20℃,大大降低了日灼、气灼的发生,冬季地表温度可提高2~3℃,有效延长根系活动时间。
草根系的更新又为土壤呼吸提供了气热通道,谌称是优秀的地球卫士。然而在现实生产中,由于多种原因,使人类对草产生了误解,其主要说辞是“草与果树争夺养分水分”。人们又懒得去锄、去割,而是采取残酷的措施,喷洒化学除草剂,草是控制住了,但从不考虑过土壤的感受。
长期使用化学除草剂对土壤环境的破坏是无法估算的,更严重的是被作物吸收后,又转嫁到人类食品中,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据报导,那怕是一万亿分之一超低浓度的草甘磷进入人体,也会有致癌的危险。
那么对草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什么呢?
一种是人工种草,选择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豆科作物、人工种植占据杂草的生存空间。第二种草要管草,无论是自然生草还是人工种草,不能放任生长,待长到一定高度,及时刈割,使其覆盖地面,腐烂后形成有机质,每年反复进行多次经过多年的生态化管理,土壤的有机质就会逐步提升。
平衡施肥观念的新认识
很多农民朋友在施肥时,习惯性认为什么时间需要什么元素就买什么肥料去施,如前期施氮,中期施磷,快到熟时就以K肥为主等等。凭借简单的生产常识,盲目的去给果树施肥,误认为这就是平衡施肥。
其实果树的整个生命过程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远不止于这些。
它与人的生命活动一样,五谷杂粮、鸡鸭鱼肉、洁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一样都不能少,少则致病,也不能多,多也生病,它所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正常提供全方位的各种功能元素恰到好处的供应体系,这个体系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来自于自然环境的生态化,要求土壤要有较高的有机质,疏松通透,丰富而活跃的微物生菌群,生态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优良的土壤环境。
回归自然,恢复生态是修复土壤的唯一途径,国务院提出药肥双减,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态工程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它需要教育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笔者认为这只是修复土壤的第一步,而回归自然,恢复生态才是解决土壤问题的根本措施。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个问题是,目前工业有机肥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壤有机质吗?
据报道,在667㎡的土地上如果把深20㎝土壤的有机质提高1%的话,需要施入工业有机肥33.7吨左右,就目前的土壤基础,使土壤有机质达到3~5%的话,每亩需要有机肥是多少吨呢?按每年每亩施入500至1000㎏折算,最少要100年以上。
可想而知,这个数字是包括果园经营者在内的微薄的利润收入所无法承受的。而采用生态化管理,树行复盖行间生草刈割覆盖的果园,经测定三年间土壤有机质提高将近1%。这一结果值的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回归自然,恢复生态是一项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工程,为子孙留一片篮天净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生草务草是老祖先的生产模式,好象与现代农业格格不入,但试想,人草大战几十年,人虫大战几百年,虫、草并没有被消灭,而是越战越勇,不断产生新的超级害虫及草种,生命力更强。
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生态不容破坏,人类要生存就必须维护生态平衡,各种植物、动物、昆虫与人类和谐相处,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用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是医治土壤亚健康,维护人类食品健康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