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病”了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除了人多地少的压力外,在追求效益的目标下,农民往往选择连作、连耕,特别是经济作物,复种指数很高。
“美国的复种指数不到0.5,一年中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休耕、轮耕。而中国的复种指数平均为1.7,也就是一年要种1.7季。”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说,长此以往,土壤质量降低,同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土壤出现了酸化、盐碱化和重金属污染等现象,一些经济作物产区土壤盐渍化和退化严重。土壤就像人的胃,胃生病了,作物就不能健康成长了。
“现在很多大棚里,土壤出现了红、白、绿三种颜色。”广东拉多美化肥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赵佳宗解释道,红是地面出现了“紫球藻”,或是由于一些金属离子过量而产生的化合物,它们的出现一般说明土壤中盐分过高。白是地面出现较多的细小如盐的结晶颗粒,多数是过量施用肥料后的残留,土壤pH值一般在4~5左右。而绿则是长了绿苔,绿苔有两大喜好,一是盐碱,二是潮湿,土壤盐分越高,绿苔就越多,颜色也越深。
中国科协特聘海智专家高继明认为,土壤污染是一种不易发觉的污染类型,往往是当食品出现问题,才会溯源到土壤的问题上。“安全的农产品是生产出来的,是种出来的,而不是靠最终环节的检测。土壤不健康了,农产品就卖不出去,农村也留不住人,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高祥照也强调,在高强度、反季节、连续种植的大环境下,中国土壤呈现出抗旱抗涝能力差、保水保肥能力弱、养分失衡等症状。土壤环境的变化,还致使各种病菌及线虫引起的病害不断加重,土壤出现严重的连作障碍,作物种植效益下降,种植户蒙受损失,积极性受到影响。
针对设施农业连作障碍,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盛建维说:“设施农业中土传病害,或者说重茬病害,是现行农业管理措施带来的污染所致,如果防不住,就治不了,必须要先防后治,防治结合。”
新型肥料应运而生
没有健康的土壤,就没有健康的农作物,人类也就没有健康的体魄。针对当前不同类型的土壤“病症”,土壤修复成为了一个热门课题。近几年来,不论是学术界还是肥料业界,各方都在寻找土壤治理和修复的良方。
“土壤修复的关键技术买不来,也要不来、讨不来,中国的土壤问题要根据中国的土壤状况去调查、研究和治理。”高继明说。当前,许多新型肥料的研发都瞄准了土壤改良这一广泛市场,微生物菌肥、腐植酸肥、缓控释肥、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以盐碱地为例,在高祥照看来,修复和改良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生物、化学、工业方法相互配合。“现在有很多排盐方式,比如用滴灌,把管道埋在沟里面,或者是用地膜、秸秆等覆盖压盐,还有一些,就是用土壤改良剂。”他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也表示,针对越来越多设施大棚出现的土壤板结、次生盐渍化、连作障碍等问题,采用淋洗、侧渗等物理方式,可以利用盐分运移的特性,降低耕作层盐分含量,修复作物生长环境。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黄占斌指出,土壤修复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土壤的改良,包括荒漠化、盐碱化等,还有一个就是污染治理,包括面源污染、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等。腐植酸作为一种活性物质,可以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的同时,控氮、释磷、促钾,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他认为,可以从腐植酸和肥料的结合入手,大力研发高效、增值、多功能和生态环保的腐植酸肥料,赋予化肥提供植物营养和改良土壤的双重功效。
“土壤修复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土壤硬件的修复,这个硬件就是耕层。”高祥照说:“土壤改良剂只能改变浅层,无法解决更深层次土壤的问题。”他认为,耕层土壤的疏松不仅影响着作物根系的生长,也决定着营养元素的发挥与吸收。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姜存仓则指出,施用生物炭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碳库,还可降低土壤酸度,增强土壤保肥能力,改善耕层土壤质量和植物生长环境。“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强酸性红壤施用生物炭,可以明显优化pH值,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效氮的含量。”
修复困局需多方联手破解
土壤修复任重而道远,破解行业难题,需要国家、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计划》,耕地污染治理和质量提升有了总的目标和日程。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田的土壤修复正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
“老百姓要的不是文件和计划,是切实的办法,是真实的效果。”“金草帽”全国百名优秀农化专家马高升说,土壤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体责任应该是政府,但现在是很多企业主动承担了这个责任,深入田间调研,去了解农民真正所需的技术和产品。
北京裕丰金必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李晓阳也认为,目前我国土壤修复的主体不明,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没有协调好。“就大层面来说,土壤修复讲求的是社会效益,是实现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企业来说,盈利又是第一位的;对于农民来说,土壤修复的成本又必须被优先考虑。”
此外,整个土壤修复行业也走进了一个困局中。参加论坛的不少种植大户、经销商都表示,在目前市场中,号称能够有效修复土壤的产品有很多种,厂家、品牌层出不穷;而在学界,腐植酸、生物炭、微生物等等研究成果也“各占山头”,地里出现了问题,到底该用啥来修复,谁都不能给出一个药到病除的药方来。
力拓肥料(沈阳)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邵广南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方向和特色产品,但是没有一味药能包治百病。“给土地治病,就要像老中医一样,把脉诊断,把每一味所需的药结合起来,打造一剂好药。”他说,如果企业相互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弥补短版,打造一个平台或团队,针对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土壤问题,定制几个药方,设计出几套方案,那么土壤修复行业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他号召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和融合,汇集政府、专家、企业共同的力量,推出土壤修复的全套方案,更高效地解决土壤问题。
在土壤修复产品的研发上,如何避免二次污染,也是很多企业在考虑的问题。广东拉多美化肥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剑认为,设计产品的前提就是,不要再给土壤增加负担。“如果土地有了肾病,我们就在产品中加一剂保护肝脏的药,但是这个药会不会对胃造成伤害呢?”他认为,企业应该从提高产品利用率入手,让养分刚好吸收完,不要有残留和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