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土壤改良 > 正文

沈仁芳:摸清家底 提高南方农田土壤抗酸化能力
2018-03-16   来源:中国矿业报   

沈仁芳:摸清家底 提高南方农田土壤抗酸化能力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带来了两份建议,分别是《关于尽快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建议》和《关于提高南方农田土壤抗酸化能力的建议》。

在第一份建议中,沈仁芳表示,土壤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家底是土壤安全保障的基本要素。我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优质耕地急剧减少、基础地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土壤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然而,我国土壤资源具有类型多、分布广、利用方式多、利用强度大等特点,土壤问题多样,成因复杂,当今国际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急需土壤科技的发展。

沈仁芳建议,由国家统一建立一个组织委员会,直接领导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由国家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牵头,联合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财政部及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协调各部门和各行业,保障土壤普查的顺利进行。成立第三次土壤普查技术委员会,负责技术方案的制订。技术委员会应主要为土壤专家组成,由中国土壤学会在全国遴选专家,吸收农业、环保和国土资源部门的技术专家参加,由领导小组任命技术总负责人。技术委员会可再分若干技术组。土壤普查后,要编制土壤数字化地图,开发多尺度、多源土壤信息大数据的集成与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国家和区域土壤档案、质量监测平台与预警体系,建设多位一体的土壤信息服务网络。开展国家土壤功能分区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基层财政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全国土壤普查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统筹中央资金和地方财政,也需要大量基层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帮助。由于工作量大,耗时长,普查可分期、分区、分类进行,各省区可根据条件分先后开展,相对独立地完成普查工作。

在第二份建议中,沈仁芳表示,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农林业生产潜力巨大,是经济作物和粮食的主产区,但由于分布的多为酸性土壤,并且随着近年来大气酸沉降不断加剧和大量施用化肥等人为活动干扰,使得这一区域土壤酸化速度显著加快,土壤酸化和肥力退化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土壤生产潜力的发挥。土壤酸化不仅对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土壤酸化还会加重重金属污染物的危害。土壤酸化使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增加,增加了植物对这些有害重金属的吸收量,因此加强土壤酸化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沈仁芳认为,施用石灰等碱性改良剂是目前治理土壤酸化的常用方法,但是由于农田土壤酸化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改良后的土壤会随着化学肥料的持续施用再次酸化,所以需要反复施用改良剂。鉴于亚热带地区土壤的酸缓冲容量低,抗酸化能力弱,应该更加重视提升该地区农田土壤的抗酸化能力,有效减缓土壤酸化的速度,使农田土壤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维持酸碱度基本稳定,从源头上解决土壤酸化问题。

对此,沈仁芳提出3点建议:

一是制订土壤酸化的分类治理方案。2005年启动的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已获得全国各地海量的农田土壤pH数据,应充分利用这一大数据资源研究制订我国土壤酸化的分类防治方案。对土壤pH低于5.0的强酸性土壤,建议在施用石灰等碱性改良剂中和土壤酸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步提升土壤的抗酸化能力;对土壤pH在5.0-6.0范围的酸性和弱酸性土壤,建议采用阻控措施,通过提升土壤的抗酸化能力减缓土壤酸化速度。对土壤酸化的提前阻控,可降低治理成本,效果事半功倍。建议结合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耕地休耕试点,优先选择发生严重酸化的土壤进行休耕,恢复土壤肥力和正常功能。

二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抗酸化能力。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或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可以促进土壤酸碱平衡,减缓土壤酸化。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酸缓冲容量,显著提高土壤的抗酸化能力。建议在亚热带地区的农田中大力推广各类有机肥,并坚持长期施用。由于畜禽粪制备的有机肥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存在环境和健康风险,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去除畜禽粪有机肥中的有害物质,避免带来二次污染。

三是积极研发和推广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农作物秸秆经过热解炭化制备的生物质炭是一种优良的酸性土壤改良剂,不仅可以在短期内中和土壤酸度,提高土壤pH,而且可显著提高土壤的酸缓冲容量和抗酸化能力,对酸化土壤的治理及化学肥料持续施用导致的土壤再酸化的阻控均有很好的效果,可在较短时间内显著提高土壤的抗酸化能力。与传统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炭化还田具有减量化、养分富集、有机物不易分解等优点。施用生物质炭还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但目前主要的做法大多是将秸秆收集到固定场所再进行炭化处理,成本很高,难以推广。建议鼓励相关部门多学科、多专业交叉与合作,加强秸秆田间就地炭化技术以及炭化与机械化还田一体技术的研发,降低秸秆炭化处理成本,为大面积推广消除障碍。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5-207191-1.html

标签:家底 农田 土壤

上一篇:土壤“有机质”高,土壤免疫力就高,作物才能健康成长!
下一篇:土壤pH5.8到底比pH6.6酸了多少?PH值色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