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省蔬菜保护地生产发展很快,每年都有很多新建的温室和塑料大棚投入使用,蔬菜种植效益非常好,带动了不少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但是很多地方新建的蔬菜保护地没有认真进行土壤的改良,导致有些温室或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时产量偏低,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因此,对于新建的蔬菜保护地设施土壤进行必要的改良是发展保护地蔬菜生产的关键。
蔬菜对土壤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一是土壤高度熟化,熟土层厚度要大于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0-30克/千克。二是土壤结构要疏松,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例要适宜,固相占有50%左右,液相占20%-30%,气相占30%-20%,总孔隙度在55%以上。三是土壤的酸碱度要适宜,土壤的pH值为6.0-6.8时,大多数蔬菜生长发育良好。四是土壤的稳温性能要好,要求土壤有较大的热容量和热导率,这样土壤的温度变化就比较稳定。五是土壤的养分含量高,要求土壤肥沃、养分齐全、含量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5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磷110毫克/千克,速效钾170毫克/千克以上,氧化钙1.0-1.4克/千克,氧化镁150-240毫克/千克,并含有一定量的有效硼、钼、锌、锰、铁、铜等微量元素。
温室土壤改良注意要点:
1.注意改土。
在保护地建设完毕后,根据土壤质地,可采用相应的措施改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地改良土壤组成,黏质的土壤,适当掺入沙土等;沙土则应掺入黏土,以改善土质,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2.注意增肥。
刚建好的保护地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较少,在第一年要加大肥料的使用量,提高土壤肥力。大量施用经过充分腐熟的粪肥等有机肥,均匀撒施后翻耕。鸡鸭等家禽粪肥养分含量高,每亩可施用15立方米;牛马等家畜粪肥养分含量低,但有机质含量高,对于改良土壤效果良好,每亩可施用25立方米。为了提高新建保护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改良土壤,施用腐熟秸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将收获的玉米、水稻等的秸秆切至5-10厘米,浸透,加入秸杆重量3%-5%的尿素或相当数量的其他氮肥,然后加入专用的发酵菌种发酵,在1个月后完全发酵的秸秆成为优质的有机肥。对于黏质土壤来说,使用充分腐熟的鸡粪、牛粪等禽畜粪肥和秸杆改土效果非常好。另外,粪肥含氮量较高,在翻耕土壤时应配合施用化学肥料,每亩用高磷高钾的复合肥40-50千克,并视当地情况适量施入微肥。
3.注意深翻。
新建保护地因有机质偏少,土壤团粒差,一般较粘重,易板结。同时建设保护地过程中,机械和人工的碾压使土壤变硬变板,严重破坏了土壤原有的结构。通过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可以较好地疏松改良土壤,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一般情况下,仅凭旋耕机耕翻是不够的,最好在旋耕机耕翻前用铁锨人工深翻一遍,以加深耕作层,这样才有利于根系生长。
4.注意多施生物菌肥。
因为是“生土”,土壤中有益菌缺乏,通过使用生物菌肥,可以快速地补充土壤中的有益菌,使其成为优势群落,促进蔬菜根系的健壮。新建保护地施用生物菌肥的用量较大,最好普施与穴施结合。在翻耕土壤之前,将部分生物菌肥随粪肥等一起撒到大棚内,深翻。定植时,在定植穴内再撒上部分菌肥。生物菌肥种类较多,新建保护地应主要施用含芽孢杆菌、毛壳菌、放线菌等的生物菌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