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传病害是病原体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具有范围广、种类多、预测难、传播快、治理难、危害大的特点。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线虫、地下害虫、病毒等。其中以真菌为主,分为非专性寄生与专性寄生两类。细菌可已发番茄溃疡病、生姜青枯病等,根结线虫会导致番茄与黄瓜等绝产。
土传病虫害发生种类多、传播快,仅在瓜类、茄果类、豆类等蔬菜上发现的就有100多种。可危害的作物,包括以番茄、瓜类、茄子、辣椒、芦笋、芹菜等为主的蔬菜;以魔芋、马铃薯、红薯、胡萝卜等为主的根茎类作物,以草莓、西瓜、生姜、山药、人参、花卉、烟草等为主的高附加值作物;以大豆、棉花、小麦、水稻为主的大田作物;甚至包括果树再植、种苗等。
本期嘉宾:中国农科学植物保护研究所主任曹坳程
土传病虫害危害大、治理难
一般情况下,土传病虫害可造成作物减产20%-40%,严重的可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技术,农民通常采用化学农药灌根防治土传病虫害,不仅造成土壤恶化,也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和地下水污染。如2012年潍坊“毒生姜”及2014年青岛“毒韭菜”事件,是农民使用违禁农药涕灭威灌根造成的。
土传病虫害难以预警,一旦发生,传播快,对作物具有毁灭性;土传病原菌及根结线虫快速检测技术落后,防治缺乏针对性;实施倒茬轮作难,由于土地有限和实行集约化种植,轮作很难实施;抗病品种培育难,抗多种土传病害的品种很难培育;生物防治缺乏稳定性,农民不易接受。
土壤消毒技术
目前来看,几乎没有针对细菌性病害、病毒病等有效的喷雾剂。使用杀菌剂控制土传病害,事实证明通常也是无效的,并且易让土传病害对杀菌剂产生抗性。因此,预防是控制土传病害最重要、最为有效的植保技术,可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极大地减少水资源的应用。
土传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有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综合防治技术;使用无病种苗等。可分为非化学技术和化学技术两大类,非化学技术主要包括作物轮作、土壤改良和堆肥、生物熏蒸、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化学技术主要包括氯化苦、甲基异硫氰酸甲酯产生物、MITC、福尔马林、农药混用等。
在使用防治根结线虫的接触性药剂和防治土传病害的杀菌剂对土壤消毒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土壤质地,沙性土壤可能淋溶;土壤pH,过高pH药剂效果会降低;施药深度,过深会出现“死锁”现象;施药浓度,过低浓度药剂易分解;施药方式,有些药剂水解较快;施药时的温度,确保对施药人员安全;对除草剂降解的影响。此外,在对土壤消毒后,还要从种植时间、避免病原菌再传入、使用无病种苗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种植管理。
土壤消毒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微生物制剂应用
在土壤消毒中加入微生物制剂能让有益生物种群占据“生物真空”的土壤;抵御有害卵菌“腐霉菌”的侵袭和大量繁殖;抵御其他有害生物的侵染;延长土壤消毒的效果,实现一次土壤熏蒸保持2-3年的目标。
生物防治制剂在土壤消毒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木霉、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孢杆菌、氨基寡糖素、植物根际促生菌等的应用。应用方法上以浸种、沾根、灌根、滴灌施用、混土等为主。
土壤消毒对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影响较大,但3个月后可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