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可以说,这一计划的发布是土壤修复产业的里程碑事件。“土十条”出台一年来,土壤污染与修复成为国家级重点课题。
有业内专家认为,未来数年,全国将迎来土壤修复高峰。这对于饱受“毒地”潜在威胁的老百姓而言,无疑是好消息;对种植者而言,是“可持续发展”与“一锤子买卖”的选择题;更有企业和经销商在土壤修复中发现了商机。然而,虽然土壤修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解决土壤修复的难题并不容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土壤修复产业背后隐藏着三大难题。
成本高,谁来买单?
根据国土资源部与环保部2014年联合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超标率最高,超标点位高达19.4%。轻微、轻度、重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是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尤其是重金属镉污染加重,全国土地镉含量增幅最多超50%。公报显示,采矿、工业等污染灌溉用水以及大气污染带来的酸雨、有害物沉降等,是产生土地污染的重要原因。
导报记者采访土壤修复产品代理商窦锦鹏(左一)
而要强调的是,化肥并不是土壤污染物,在合理施肥的前提下,化肥并不会对土壤产生破坏。但不合理用肥、劣质肥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破坏。就好比人要吃饭,但暴饮暴食、饮食不卫生才是引发某些疾病的原因,错在用法与用量不当,而不是“饭”本身有问题。
污染耕地治理成本高,谁来买单成为难题。
面对体量巨大的被污染耕地,目前全球范围都难以找到经济有效的修复措施。以日本为例,在1968年确定土壤中的镉污染是造成神通川流域老年妇女痛痛病的主因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治理,863公顷污染土地治理用了33年时间,花费407亿日元,到2013年才宣告治理完成。在美国,超级基金制度管治下的数十万块“棕地”,仅有极小比例的重度污染场地得到修复,大量污染耕地或被闲置,或通过成本相对较低、修复周期漫长的植物、生物等方法进行修复。
有专家表示,发达国家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更加重视污染场地治理,但进行农用地土壤修复的案例很少,中国的技术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卫平曾谈到,农田重金属超标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被污染,30%的原因是土壤本身的酸化,还有30%的原因是农民长期过量施用氮磷钾大量元素肥,忽视锌镁锰等微量元素,导致土壤体系不健康。对于耕地来说,改良比修复更重要。因为大量土壤正在退化,像新疆、内蒙古的盐碱地等,如果能将这些土壤进行改良,实现资源再利用,将对粮食安全提供更大保障。美国地广人稀,污染的农用地通常是不进行修复的,而是弃耕或者改种其他类型的作物,修复成本太高;主要进行城市污染场地的修复。
专家与果农分析樱桃土壤问题
借鉴美国《超级基金法》及其他发达国家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全覆盖的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十分必要。2016年年底,根据国家财政部《关于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编报事宜的通知》,与土壤修复相关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最高补贴金额可达每亩1500元,政府已经对土壤修复展开实际行动。
记者在多地走访中了解到,一些农业主产区的土壤可能并没有达到“污染”的程度,而隐藏在“高产”背后的土壤破坏的确严重。这种破坏情况多样,原因复杂,如菌群失衡、土壤缺素、腐殖质缺失、酸化、盐碱化等一系列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最终对种植者的收入产生影响。对这类土地,需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需要长期投入。
不过,修复存在投入产出比,种植者心里都有个小算盘。以山东安丘的大姜为例,高产地亩产1万公斤,但会造成土壤缺素,菌群失衡,重茬问题严重。随着种植年数增多,姜瘟病和根线虫病害频发,严重时可能绝收。另外,传统高毒熏地,使土壤有益菌减少,造成土壤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病害。为此,当地不少姜农以每年每亩2000元的成本购买专门的土壤修复产品。在山东平度,甚至有姜农以每亩9000元的成本使用土壤消毒、土壤修复综合技术。“高投入、高产出、早保护、早修复”是他们的想法,但这也是建立在大姜种植收益比较高的基础之上。而在大田作物上,亩收益低,如果土壤被破坏,农民宁可选择抛荒。
产品杂,如何选择?
2016年11月《中国土壤修复技术与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6-2020)》发布。该报告以2007年至2016年的755个市场公开招标的土壤修复项目数据为基础,得出结论:土壤修复产业有上万亿元的市场空间。但是,相关政策与管理不到位,修复产品标准不一,这个新兴产业面临诸多问题。
在蔬菜主产区寿光,以服务菜农为主的“种好地”APP农民互助社区CEO王小平表示,平台上咨询土壤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说明土壤修复类产品在市场端是有需求的,但是,菜农很难找到稳定、有效的土壤修复类产品。而且土壤问题有一定地域性,如果有企业针对寿光地区的土壤问题开发有效的修复产品,一定会在当地市场上有所收获。事实上,也确实有不少企业已经迅速在土壤修复市场布局。
记者与土壤修复专家、姜农在大姜田调研
早在国家化肥减量增效国策出台之前,拉多美化肥就将产品研发方向定位于腐植酸钾复合肥,将产品功能聚焦于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养土、提质、增效为核心诉求,开发腐植酸功能型系列产品。江苏纽兰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彬认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解决土壤修复问题的重要手段。他们从矿源腐植酸中提纯出有效成分富里酸,针对高产经济作物研发出富里酸土壤修复类产品,由于产品效果好、同类产品少,推广时间不长就得到市场认可。上海芳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老牌生产企业,专注水溶肥推广超过11年,开发了一系列产品主打土壤修复及生根功能,这些产品在潍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山东大地普丰生物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梦竹认为,土地被“掠夺式”种植导致土壤出现多重问题,给作物带来了很多病害,给相关行业带来了两大商机:第一是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第二是土壤修复与改良。肥料行业正从化学农业向绿色生态农业变革,虽然新型肥料概念多,但差异化少。新挑战带来新课题,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采用可持续、易获得的海洋生物质资源进行合理搭配,生产出环境友好型土壤修复产品,科学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修复土壤。
“土壤修复”与农资领域的各类产品都有交集。记者在基层农资店走访中发现,很多有机肥、菌肥等都标有“土壤修复”功能,目前市场上主打土壤修复功能的产品,很多是按有机肥、腐植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来登记。实际上,土壤调理剂已有了专门标准。
农业部2017年4月1日实施《土壤调理剂通用要求》《土壤调理剂铝、镍含量的测定》《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水分含量、粒度、细度的测定》行业标准,为推进土壤调理剂的登记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土壤调理剂是指加入土壤中具有改善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活性中至少一种功效的物料。土壤调理剂可提供植物养分,但不是其主要功效。土壤调理剂属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范围。由于标准刚实施不久,企业产品调整仍需一个过程。
企业和经销商担心,这个新兴产业会无序扩张。有业内资深专家指出,土壤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靠单一产品很难解决普遍的土壤问题。土壤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很高,涉及菌、肥、水、药等多个方面。需要企业潜下心来做针对性、地区性的产品。另外,现在土壤修复产品市场鱼龙混杂,终端产品混乱。由于部分产品门槛低,又缺乏检验手段、缺乏标准,这些都会制约整个产业的发展。
见效慢,农户信谁?
土壤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无法立竿见影。由于短期看不到效果,成为推广遇到的难题之一。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不少经销商看好土壤修复市场。
在郭俊伟库房了解相关产品
在山东寿光,秀源肥料销售中心总经理窦锦鹏拿下了上海芳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土壤改良类产品的代理权,这些产品在潍坊的推广成绩不错。窦锦鹏认为,现在潍坊地区的土壤问题越来越多,土壤修复类产品销量持续增长。但农民对土壤问题的认识还需要提高,要用科学的方法修复土壤。土壤改良、土壤修复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周期。“比如,对严重酸化土壤进行调理,每年至少需要施用两次一定数量的土壤调理剂,连续2~3年方能见到显著成效。而长期投入将增加农户的种植成本,如果遇到农产品市场行情低迷,农户很难消化土壤调理、改良成本,最终影响到农户的积极性。”长期而较高的成本投入,也是限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市场需要长期教育推广。上海芳甸研发能力雄厚,主打土壤修复以及生根功能产品,经过多年试验推广,现在正是销量的成长期。山东青州市俊伟农资公司总经理郭俊伟代理的撒可富和芳甸水溶肥销量一直不错,他说,土壤修复会成为新的利润点,但相关产品一定要靠谱,作为代理商他希望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
王亭是纽兰德在安丘地区的代理商,在大姜田土壤修复调研过程中,他不断接到大姜农场主的咨询电话。对于农场主来讲,只要能解决土壤重茬问题,多投入成本完全可以接受,尤其是高毒农药禁用之后,农场主急需能够解决土壤病害的新产品。王亭说,土壤修复成本高,推广确实有难度;但若产品效果好,效果稳定,投入产出比合理,农场主还是愿意接受的。尤其在大姜上,只要能解决姜瘟问题,就相当于给姜农吃了定心丸。
湖北枣阳沙红桃5月底上市,采购商一天收5万~10万公斤,电商渠道每天1万多单,约2.5万公斤,而且这种销量能持续不短的时间。枣阳市大阜山砂红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随群说,这么大的产量,化肥功不可没,但随之而来的土壤问题也正在困扰着合作社。目前当地果园土壤盐碱化厉害,主要原因是化肥过量施用。作为合作社领头人,他倡导果农多用有机肥、菌肥、土壤调理剂等产品,希望改善果园土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