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林业局、气象局联合印发《“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有哪些针对性,体现了何种意义?中国环境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如果把亚健康状态的土壤比作一张白纸,使用生物腐植酸肥料后,土壤就能从一张纸变成一块海绵,不仅增强保水保肥的能力,其抗逆性也会增加,可以轻松吸附植物所需要的各种以阳离子形态存在的营养元素。”于家伊解释说。而让亚健康的土壤得以修复,重回健康状态,离不开科技创新,也离不开生态循环跨界标准体系的构建。
重塑养地新理念
于家伊认为,在水、气、土治理的三大战役中,土壤尤其是农用地保护十分重要。土壤有机质作为衡量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成了水气土立体污染的控制端口,要恢复自循环、自涵养、自净化的生态功能,就要让废弃有机质归土养地,培育健康的海绵土壤。
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农业生产链条。无论是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日本的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或是西欧的综合型可持续农业模式,其共同点均为:通过尽可能减少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通过立法规定废弃物的排除、减少施肥过量等手段,达到涵养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我国由于化肥施用不当,一些地区土壤酸化、板结,总磷、总氮超标,碳也严重缺失。正是由于缺碳,化肥在土壤中的利用率低于30%,低于发达国家50%~60%的水平。我国每年有30~40亿吨的有机废弃物,“如何让废弃的碳资源转化成高品质碳肥以改良土壤,注定会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需要。”于家伊指出:“我们太需要成体系的自主创新了。”
重构跨界新体系
让有机废物中的碳回归农田,既能快速激活土壤生物活性,又能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磷流失、钝化土壤重金属。于家伊带领团队,研发出餐厨废弃物制备生物腐殖酸的技术与工艺,形成了从餐桌到田头“有机废物—生物腐植酸—土壤修复—生态有机农业”的产业链。
“土壤的营养首先是有机质,也就是碳元素。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微生物才能生存,土壤才有活力,才能解决农业单纯依靠施用化肥带来的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于家伊解释道。
腐植酸是土壤有机质的核心,向土壤投放富含生物腐植酸产品,能够有效净化土壤,增强土壤自身调节功能,提升土壤肥力。应用腐植酸钝化修复技术,可以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从而阻止重金属通过植物根部从土壤向农作物地上部分的迁移累积。
创新城乡循环服务新模式
从餐厨废弃物到回归农田,形成了一个循环再利用的产业增值链条,同时解决了餐厨废弃物和提升土壤健康的两个难题。
于家伊带领团队采用生物强化腐殖化技术和设备,将以城市餐厨废弃物为主的有机废物处理加工为生物腐植酸土壤调理剂,在四川蒲江县提供整县制的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服务,既减少土地对化肥的需求,解决因过度使用化肥而引起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同时避免餐厨废弃物分解腐烂,从而实现了减排固碳的目的。以此申报的城乡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和耕地质量提升项目,还获得了第四届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城市奖。
依托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条,在产业衔接、循环利用方面下功夫,由固体废物处理领域跨界至土壤修复、土壤改良、品牌农业种植,并推广至全国。目前,蒲江服务模式已在黑土地停止退化服务、安徽亳州有机道地药材种植、河北阳原盐碱地治理、湖北郧阳环水有机农业等地推广复制。
“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创新产业模式,我们给农耕文明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于家伊笑着说。
各方声音
曲睿晶循环经济科技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
《规划》要求,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建立融“监测—预警—防控—修复”于一体的成套技术体系,形成我国分类防治土壤污染的综合技术方案,同时也把与土壤质量保护与提升相关的城镇与农林生物质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环境承载力、区域生态与环境一体化治理纳入重点任务,这将在顶层设计上为区域从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到土壤保护修复,实现环境一体化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创新的政策保障。
郑建岭建岭路桥董事长
科技就是生命力。《规划》强化科技创新,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调推动技术创新需求与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融合。作为企业来说,鼓励通过科研提高核心竞争力,在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驱动下,研发节能环保产品,成为绿色产品标准领航者,有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