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土壤改良 > 正文

土十条发布:土壤修复产业疾行 从业企业已增至3000家
2016-11-26   来源:华夏时报   

土十条发布:土壤修复产业疾行 从业企业已增至3000家

镉大米事件、常州学校事件……众多“毒地”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土壤污染。

今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受其影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始提速,土壤修复产业也逐渐步入快车道。

不过,由于小企业众多,低价竞争严重,土壤修复产业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业内专家呼吁,要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实各方法律责任。

发展加速

11月23日,在第五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上,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艳丽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土十条”发布后,明显感觉项目多了起来,主要是工业类的,其中80%-90%都是政府主导的。

“确实有很多机会,包括土壤调查、监测、评估、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整个产业链条都有机会。”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勇表示,不过,也没达到媒体所说的“上万亿”的规模,目前也就是几十亿,逐步在往上走。

此外,跨界资本进入的也越来越多。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表示,跨界进来的有去产能领域的水泥、钢铁、房地产企业,以及相邻领域的生态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桩基、水文地质、工程机械公司,还有传统环保产业的水、气、固废、环评、监测设备等企业。

“这些跨界都是有逻辑的。例如,水泥企业现在去库存,但它的水泥窑可以协同处置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很多土壤修复项目需要打桩到二十多米深,这就需要桩基类的公司;还有那些工程机械行业的,他们有大型集成设备能力,只要招一些环保人员,采用点热脱附、淋洗等技术,就可以提供服务了。”他说。

根据高艳丽的统计,土壤修复行业的从业人数已经从2000年的不到1000人,增长到2016年9月的1.2万人,从业单位也增加到2000-3000家。

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每两年举行一届,重庆环保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田军参加过三届。他感觉到,一是论坛的参会人员越来越多,会场越来越大;二是人员越来越年轻。

“重庆是推进土壤修复较早的城市,2006年第一个项目招标的时候,连3家投标企业都凑不齐。现在行业人才济济,技术装备等都取得了相当的进步。”田军说。

增长迅速,也让土壤修复企业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据国信证券(17.870,0.05,0.28%)环保首席分析师陈青青统计,2015年以来,重点的60家环保公司进行了150多起收购,平均估值在12倍左右,但是土壤修复企业的估值普遍都在20倍以上。

抓住机会

产业发展加速,在高胜达看来,与“土十条”有很大关系。

“十年前我就进入这个行业,前期的发展速度其实并不快,很多企业觉得风险较大,迟迟不敢进来。‘土十条’的发布实际上是一个信号,降低了政策的不确定性。”高胜达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土十条’是一个节点,标志着土壤修复产业进入了发展期。”

今年5月发布的“土十条”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例如,资金来源一直是业内比较头疼的问题,“土十条”发布后,中央财政和环保部联合设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第一年资金额接近100亿,主要用于推动落实“土十条”的一些任务,促进土壤环境质量改善。

此外,“土十条”规定了6个“综合防治先行区”,包括浙江台州、湖北黄石、湖南常德、广东韶关、广西河池和贵州铜仁,要求制度先行、工作先行、模式先行,通过风险管控、治理建设、监测源头预防等,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相比大气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缺乏明确、稳定的商业模式。但在高胜达看来,风险和收益是匹配的,商业的逻辑是高风险、高溢价,稳定也意味着机会的丧失。

高胜达说:“产业的发展期很短,只有3年左右的时间,就像股市一样‘牛短熊长’。”

市场先行

环保部固体废弃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主任凌江注意到,土壤修复产业虽然发展非常快,但目前的状况并不十分让人满意。

“土壤修复本来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但很多人却把它当成了门槛很低的行业,有很多规模较小、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从业,结果使得很多土壤修复实际上不是污染治理的过程,而是污染搬家的过程。”凌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我国土壤修复项目大多采用转移置换方式(将土壤挖走,换成新土),而置换下来的土壤有的并未真正修复,去向也鲜为人知。在此情况下,工程承包商可以在短工期、低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土壤修复”。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9月,土壤修复项目工期多于500天的仅占12.6%,200天以下的项目占比达到66.7%,普遍呈现“短工期”的特点。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出于业绩等因素考虑,低价竞争激烈,也直接影响到了修复的效果。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郭观林表示,由于多个监管环节出了问题,项目实施的验收、评估、修复等环节总有一些部门没有按照要求去做,这就让企业有机可乘,导致低价竞争盛行。

在这背后,也有认识的问题。高艳丽表示,土壤修复不会给业主直接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大部分项目是被动性选择的,加上土壤污染又是一个相对隐蔽的状态,所以每个业主都希望少花钱,做得越简单越好。

湖南永清环保(13.940,0.05,0.36%)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马铭锋说:“在国外,处理一起(土壤污染事件)企业就要被罚款上百亿美元,只要有一家被罚,整个行业就都会有痛感。”

凌江表示,目前土壤修复是产业走得快,管理没跟上。下一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希望2017年能够出台。

如今,由全国人大环资委起草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经形成,经全国人大环资委第25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对外征求意见。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付莎告诉本报记者:《土壤污染防治法》会对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都做出规定,而且强制性更高,如果不履行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5-198938-1.html

标签:土壤 产业 企业

上一篇: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设备亟待完善
下一篇:浙江试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