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饱受土壤重金属污染,这一惊人的数据再次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日前,在第十一届中国经济法律论坛暨市场流通法制论坛(2016)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高桂林披露,环境污染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的实际国情是要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超过22%的世界人口,同时由于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土地面积不断缩减,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其食物主要依靠当地供给,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损失每年可达200亿元人民币。
众所周知,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所生产出的粮食已经严重威胁到粮食质量及人体健康安全,而在众多重金属中以镉污染尤为严重。在2008年,某地因镉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厂区周边的农田和林地污染,还造成了2人死亡,500余人镉超标。
据环保部之前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布》显示,我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镉、砷、镍的点位超标率分别达到了7.0%、1.6%、4.8%。与“七五”时期相比,土壤中镉的含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增加,在西南地区和沿海地区增幅超过50%,在华北、东北和西部地区增加10%至40%。
从官方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土壤污染形势较为严重。不过,在面对这一严峻问题上,决策层也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加大了治理整治的力度。例如,在“十一五”期间,决策层部署了一系列行动加强重金属防治,并研究提出了涉及铅、汞、镉、铬、以及砷等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标准、政策措施和管理规定。
与此同时,2014年到2015年,国务院、农业部以及财政部又对防治修复重金属土壤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及规划。
事实上,整治土壤污染政策的不断出台,也意味着决策层对当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治理决心。
需要指出的是,治理粮食重金属污染,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于法稳指出,需要从土壤治理、水资源治理两方面入手,这样能够确保农产品(12.990,0.17,1.33%)的质量。
“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这一问题上,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损失来衡量。”于法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除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之外,还应该涵盖了很多非直接的经济损失。一方面,消费者食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粮食之后对身体造成了不良影响,并为此付出的医疗成本;另一方面,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恢复,需要支付高额的修复土壤成本。
毫无疑问,从上述专家的观点来看,消费者食用遭受污染的粮食而饱受病痛折磨而付出的医疗成本以及土壤修复成本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成本。据资料显示,修复100亩被污染的土壤所需要的修复成本高达3000万元,而目前这项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有限资金的投入。
对此,于法稳表示,“土壤重金属污染在内的土壤污染治理,最根本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而对没有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有效地防范。”而污染土壤的治理途径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保障土壤灌溉用水的水质;另一方面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安全。
于法稳强调,其主要技术措施包括通过创新水质监测技术,减少污水灌溉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通过创新测土配方技术,提高化肥使用率,减少化肥施用对土壤造成的污染。特别是减少养殖业饲料生产过程中重金属的添加,从而减少随养殖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重金属。
此外,“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应该强化环境法监管手段的运用,建立起土壤环境防治体系,健全土壤环境标准制度,农用地的分类管理应当和城市主体功能规划相结合。”高桂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