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土壤所代表性建筑外景。
②重点实验室三届三次学术委员会工作照。
③重点实验室著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简称土壤所)成立已有63个年头,从这里走出了三代从事土壤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他们将土壤所打造成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的发源地和研究中心、我国唯一专门从事土壤科学综合研究的机构。
日前,土壤所所长沈仁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打趣地说:“虽然我们搞土壤研究的人看上去总有点‘土’,但土壤科学并不‘土’,土壤所不仅拥有国际上分支学科最齐全的完整土壤学科体系,还将引领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
加强“内功”应对挑战
土壤所成立于1953年。沈仁芳介绍,多年来,土壤所依据学科发展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发展学科体系,在我国土壤科学研究体系中具有自动完善与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图谱的创新能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土壤所面向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土壤地理、土壤农化、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等完整的学科体系。70—80年代,为解决日益凸显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土壤所率先开展土壤环境保护与农业生态研究,发展了土壤环境学和土壤生态学。90年代,土壤所拓展了土壤利用与全球变化、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领域。
土壤所成立以来,“北纬180~240橡胶树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率先在黄淮海平原开展以“井灌井排”措施为代表的旱涝盐碱土壤综合治理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土壤系统分类、土壤电化学理论研究与方法建立、土壤圈物质循环、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沈仁芳指出,尽管土壤所在土壤科学研究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整体优势,但也面临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土壤学科的社会需求与研究热点和前沿在发生变化,某些传统的学科分支领域(如土壤矿物学等)在弱化,一些新兴交叉学科分支领域得到重视(如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等),在土壤生物学和植物营养学等研究方向上受到高校和其他研究单位的挑战。
为了应对挑战,沈仁芳带领土壤所正在加强“内功”的提升,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结合特色研究所的改革举措,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大力培育学科新的生长点;瞄准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与国内外优势单位进行强强合作,整合资源,不断提升服务国家目标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特色研究所
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研究所分类改革过程中,土壤所成为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首批特色研究所试点单位。
沈仁芳表示,“十三五”期间,土壤所全力推进特色研究所建设工作,积极筹建土壤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努力建设全球第一大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也期望院级层面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性先导专项、新科技园区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土壤所推动并参与实施了国家在土壤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大科技计划。同时,土壤所相关科研人员参与了4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的顶层设计。
“这些年针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土壤所提交了10多份重要咨询报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土壤所在国家土壤科技发展中的智库作用。”沈仁芳自豪地说,“我们做的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
在中国科学院新办院方针“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思想指导下,土壤所将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服务目标,针对耕地资源紧缺、质量退化、污染加剧和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等亟须解决的问题,重点发展土壤数字化管理、土壤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植物营养调控与水肥增效、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等核心领域的理论和关键技术。
“土壤所将构建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的科研组织体系与管理模式,优化岗位配置,形成一支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协同创新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大幅提升我所服务国家目标的持续创新能力。”沈仁芳告诉记者。
他还表示,土壤所作为全球土壤伙伴计划亚洲中心、全球数字土壤制图亚洲中心,将以全球视野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参与和组织协调解决全球、地区共同关注的重大土壤科技问题,推动国际土壤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满足人类对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用创新实现自我价值
土壤所通过完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岗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加强党的建设与创新文化建设等举措来营造热爱土壤、以所为荣、心情舒畅、和谐奋进的科技创新氛围。
“土壤所曾拥有多位院士,近年来出现空档,因此,我们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新增1名院士。”沈仁芳指出,土壤所还将争取培养杰出青年3~4名,引进“千人计划”(包括青年千人)4~5名,引进学科和技术短缺的“百人计划”人才10名;培养1~2名技术能手。
目前,土壤所拥有封丘站、鹰潭站、常熟站三个国家级野外台站,“十三五”期间,土壤所将充分发挥这些野外台站的数据监测长期性和系统性以及实验基地的示范功能,完善生态监测数据库。
沈仁芳着重提及了三峡秭归生态实验站和江苏盐城滩涂湿地实验站的基础设施和监测能力建设,表示这两个实验站将逐步建设基于物联网智能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络远程监控的现代化野外观测平台,牵头推动中科院倡导的国家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建设。他表示,土壤所还将引入国际化的评审和评估机制,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进行强强联合,共同发起并组织国际性研究计划,推动国际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建设。
按照“十三五”战略规划,土壤所将进一步完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研究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度发展研究队伍规模,优化资源配制模式,提升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正如沈仁芳所说:“我们土壤人需要用创新来实现自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