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土壤改良 > 正文

超给力!广东韶关土壤污染修复又出新举措
2016-08-05   来源:南方日报    

超给力!广东韶关土壤污染修复又出新举措

眼下,正值夏收夏种时期,在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高宅村铁屎岭村民小组,多块被重金属污染的耕地上,农作物硕果累累,与周边数百亩杂草丛生的农田形成鲜明对比。

令人欣喜的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多种农作物的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甚至远低于国家标准。

韶关是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今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明确提出,2016年底前,在广东韶关、湖南常德等6市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到2020年,先行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据获悉,仁化县耕地治理修复的实践,是韶关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的有效探索之一,近年来,随着该实践连续取得良好效果,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的理念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7类作物符合国家标准

董塘镇是韶关重金属污染的典型区域。为了修复重金属污染耕地,当地政府租赁村民的农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治理试验。

近年来,当地一种土壤调理剂在众多试验中,取得实质性突破,有效降低农作物的重金属含量。7月14日,多位专家再次来到试验田实地考察。在董塘镇高宅村铁屎岭村村民小组,一块十多亩的农田上,种满西红柿、茄子、豆角等农作物。

试验结果显示,未使用土壤调理剂的,农作物生长差,或结不出果实,甚至长不出来;使用了土壤调理剂的,农作物长势旺盛,果实累累。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王振江博士现场拔出两株桑树对比:“蚕对重金属相当敏感,但拿这块土地上(使用了土壤调理剂)种出来的桑叶去养蚕是没问题的,基本无毒害性。”

他说,使用土壤调理剂的桑树一亩的桑叶产量大约3500公斤左右,养蚕可以达到150公斤的茧产量,产值在4000元到5000元。

试验单位负责人钟治舜表示,7月初,广东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对试验田所种植的黄瓜、西红柿等9种农作物进行了取样检测,结果显示:除了茄子和苋菜中镉含量超标,其余7类农作物都符合国家标准。

“这也表明,重金属污染耕地经过治理修复,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可以种出安全的农产品,让土地发挥价值。”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博士认为。

至少减四成化肥使用量

在试验基地,一片水稻试验田引起大家关注。水稻分三小块试验田种植,其中,第一块的土壤未做任何修复且采用常规施肥用量;第二块则采用了300kg/亩的调理剂使用量,80%常规施肥用量;第三块则采用500kg/亩的调理剂使用量,60%常规施肥用量。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郑煜基仔细查看发现,使用了“300kg/亩调理剂、80%常规施肥用量”的水稻的剑叶依然青绿。“通过调理剂改善土壤环境,还实现化肥减量,至少可以减少40%的化肥使用量。”

陈能场认为,有效性、长效性、安全性、经济性是土壤调理剂用于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的重要标准。除此之外,试验取得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通过调整土壤调理剂的使用量,可以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在遏制土壤污染的十条举措中,明确要求严控农业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

陈能场认为,与土壤重金属超标相比,土壤退化问题同样令人担忧。

一方面,因过度施用化肥,加上酸雨影响,土壤加速酸化,土壤酸碱平衡被打破,重金属在酸性条件下愈加活跃;

另一方面,有些地域的土壤有机质也在下降,这不利于对重金属的络合固定。而仁化的探索既可改善土壤环境,实现重金属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又可实现化肥减量,实现“土十条”的目标。

降低活性钝化重金属

一位来自北京的业内专家现场考察后认为,仁化试验取得突破的原理在于,一是使土壤中的钙、镁、硅等元素得到补充,使土壤恢复健康的营养结构,帮助农作物增加钙、镁、硅等元素的吸收,从而也协助遏制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二是提高了土壤的pH值,增加了土壤颗粒的吸附性能,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活性,钝化重金属。

不过,也有人提出,这种治理修复模式,只是解决了食品安全的问题,而土壤中的重金属依然超标,污染并未得到彻底根治。

“根除是我们追求的最佳结果,但从实践结果来看,根除很难做到。”陈能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植物吸附为例,每次吸附的量很少,这对污染严重的耕地来说,意味着要根除,就要数十年时间,“我们等不起。”而至于换土、用化学物质洗土等方法,一是成本高,二是很可能造成新的污染。

土壤治理修复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全局考虑,最终目的是保持土壤健康,不仅要防治污染,还要提升土壤营养。”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仁化试验虽小,却是做好“土十条”有关“安全利用”和“化肥减量”的一个样本,从根除超标的重金属,到提升风险管控的能力,控制耕地中重金属的活性,控制新增污染,确保粮食安全。

“仁化的探索取得很好的突破,我们将持续关注试验情况,根据实际,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并应用推广。”韶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桂胜表示。

原标题: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样本:韶关“安全利用”和“化肥减量”两大举措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5-192771-1.html

标签:泉州 土壤 基因

上一篇:净化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复
下一篇:中国土壤治理将有“大动作” 将发布“土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