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现大量湖南产的镉污染大米,自此土壤污染问题以强势姿态进入公众视野。
今年4月,江苏常州曝光“毒地”事件,再次给人们敲响土壤保护的警钟。公众担心“吃着镉大米,住着毒房子;站着是个钢铁侠,躺着是张周期表”。土壤问题已经影响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各方面,而土壤修复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国家已颁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今后修复之路该怎么走?
7月23日,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称,动物性肥料中的重金属不可忽视,强调要慎用目前的动物性有机肥料。市民在选择粮食时要选多品种食用,以降低镉的摄入。
粮食作物产量提升了营养价值反而在下降
“奶奶时代的一个苹果,营养相当于现在8个苹果。”陈能场表示,人们现在面临“隐性饥饿”的威胁。中国人摄取的营养成分在减少,如,有科研数据表明,城市每人每天钙的摄入量从1982年的563毫克降至2002年的439.3毫克,农村则从750毫克降至371.8毫克。
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中国。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系的戴维斯与他的研究小组,跟踪了美国农业部1950年至1999年记录的43种园艺作物的13种营养成分、产量,去除历史数据中的不确定成分分析,发现这些果蔬的蛋白质、钙、磷、铁、核黄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含量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的确下滑”了。
在日本的食品营养分析表中,1950年菠菜中的维生素含量是2000年的11.4倍,胡萝卜中的维生素含量是2000年的9倍。
陈能场认为,一方面,由于遗传的稀释效应,农业一直致力于培育新品种,提高产量、抗病虫害和适应气候的能力,这些努力让庄稼生长得更大、更迅速,“但是这些新品种吸收养分的能力却没有跟上其快速增长的步伐”。
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稀释效应,土壤侵蚀带走了表土的矿物质。现代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下经过多年的耕作,土壤变得板结,根系和水分都不容易向下延伸。氮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使得表土缺乏矿物质养分和微生物。
以上原因使得土壤中的矿物质成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土壤中流失。最终的结果就是,粮食、作物产量提升了,但营养价值却反而在下降。
食物中污染物含量增加硒和镉最易让健康受损
食物营养含量下降的同时,食物中污染物含量却在增加。陈能场介绍,以最受关注的重金属镉为例,1990年中国人膳食镉摄入量在每人每天12微克左右,至2000年超过了20微克,2007年摄入量比2000年下降8%,但仍远高于1990年。
至今为止,由于土壤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损的元素主要有硒和镉。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公报》涉及的8种重金属中,镉是最容易越过“土壤-植物屏障”而进入食物链产生人体健康效应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