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车到登封市白沙湖边,穿行在如绿毯般的河滩。拐拐绕绕,就到了河南惠农土质保育研发有限公司的基地,董事长袁占军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切开一个西瓜让大家品尝。
“甜不甜?”袁占军笑着问道。“嗯,真甜。有过去那种瓜味。”参观的众人顾不上多说,只顾大口吃瓜。
“这种西瓜可不容易吃到啊,不上化肥和农药,用的全是高科技的高碳土壤修复肥。多吃点,多吃点。”
和普通化肥不同,高碳基土壤修复肥是一种有机肥。通过给土壤增施碳基菌肥,补充因大气、土壤给农作物供碳的不足;通过给土壤施微生物菌肥以修复结构被破坏的土壤,还农产品原生态味道。袁占军告诉记者,这种肥料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和河南农大刘国顺教授研究出来的,他们在秸秆生物炭化高效还田的生物炭基缓释有机肥和多种土壤改良剂项目等方面有卓越的成就。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是,在化肥投入直线增长的同时,农作物产量却徘徊不前,质量弱化、土壤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博士生导师刘国顺说,这些现象与土壤碳氮比失衡导致的微生物特性下降、矿质元素供应失调有关。面对严峻的现实,提高肥料利用率,解决肥料增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迫在眉睫。
君召乡宋沟村烟草种植大户王丙和有100亩烟田,全部用的是高碳基土壤修复肥,与过去施用普通化肥相比,烟叶明显发绿,开片大,从生长状态看肥效更加持久,后期不会出现焦叶、锈斑等现象。
收获时,王丙和家每亩烟田增收近2000元。乐得他逢人就说:“地不会说瞎话,这个肥的肥效没说的!我不仅自己用,还要鼓励周边的种植户用。”
土壤的调理,关系到作物的长势、产量以及品质。只有养护好土壤,才能种好作物。刘国顺告诉记者,通过大量研究与实践证明,高碳基土壤修复肥使用后在大幅度降低化肥使用量的同时保障作物的稳产增收,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保证。
“高碳基土壤修复肥确实好啊。”登封市烟草局负责人介绍道,实践证明,使用这种修复肥,一次施肥,每亩地减少70%的化肥用量,而且用起来不伤地,能长期使用。
与传统施肥相比,修复肥可保障养分供给,也不怕肥料流失,还能控住水分,省时省力,同时保障了作物的稳产高产,更加保障了农民的增收。
有核心技术,发展自然有保障。据介绍,高碳基土壤修复肥是一个重大专项研究成果。该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经连续碳化处理生产高碳基土壤修复肥,通过微生物多个菌株复合发酵菌剂处理饼肥、秸秆,一般可使农作物增产10%—-20%,品质显著提高,该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研究成果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生态污染。
“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诞生都不容易,将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不容易,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改进。我们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很重、也很自豪。”刘国顺教授说。经过积极接洽,陈温福、刘国顺两位专家在登封与河南惠农土质保育研发有限公司合作,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借脑”研发推动产业发展。
发展高碳基土壤修复肥,问他们信心何在?袁占军说起高碳基土壤修复肥的好处头头是道:首先是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生物碳、有益微生物,能有效改良、提高土壤的质量。其次是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有利于改善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作物品质下降、地下水污染、农业环境承载力下降等问题。
刘国顺告诉记者,高碳基土壤修复肥符合国家化肥零增长的战略导向,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如今,这项科研成果在登封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由河南惠农土质保育研发有限公司投产的“年产15万吨高碳土壤修复肥”项目已投产,生产系列高碳基土壤修复剂和高碳基肥。在标准化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一袋袋肥料堆放整齐,等待装运出库。经理高甲成告诉记者,公司已与南阳、漯河等地签订秸秆收购协议,与焦作博爱县养殖场签订回收有机粪肥协议。大面积的肥料推广也在积极实施中,产品远销海南、福建、湖南等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