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应该有土壤档案。
土壤档案是什么?土壤档案是土地档案吗?不是。土地档案是记录有关地块的地理位置和面积等信息的文本,国土部门早已有之;土壤档案却是我国近几年来的新生事物,是有关地块的土壤质量、土壤环境、土壤健康状况的文件和资料,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信息。
土壤档案,有拍卖地块的土壤档案,有工业场地的土壤档案,有耕地农田的土壤档案,有住宅小区的土壤档案……为土壤建立档案,发达的西方国家已实施多年,趋于完善。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夏金华是领跑者。
夏金华创办的苏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用专门的技术设备,对不同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负0-18米的全面多指标检测,确认这些地块的土壤有无污染、污染程度及污染物、污染源等情况,作出不同地块的土壤环境安全评估,形成不同地块的土壤本底。这就是土壤档案。近几年来,夏金华的团队已经在江苏、山东、湖南、上海等地开始了土壤建档的实践,广受好评。
有了土壤档案,国土部门能够规避风险,根据转让、拍卖地块的健康状况,进行合理定位和科学利用。无污染的或者局部有轻微污染经过修复好后的地块,用于商业开发和住宅小区的建设;污染重一点的地块,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用于工矿企业建设;污染严重的地块,先修复后拍卖,或者用作环境绿化等,最优化地开发土地的价值。
环保部门呢,有了企业的土壤档案,对企业污染治理难的问题就好办了。以前,国家虽然早有了“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他们执行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就拿关停或者搬迁的企业来说吧,它的用地土壤污染了,环保部门要它治理,它却说,这地块当初我拿到手的时候,土壤本身就是有污染的,怎么要我来治理?当初这地块因为没有土壤档案,现在的污染是谁造成的说不清楚。企业扯皮难以问责,污染治理也就只能政府买单。如今,企业建立的土壤档案,环保部门都有备份。等到企业关门打烊或者搬走时,再对它的用地土壤作一次“体检”,与先前的那份土壤档案对比一下,环保部门追究企业的污染治理责任就有充分证据了,这叫“责任归位”!
土壤污染了的责任追究是必须的。然而,预防、减少土壤污染则更加重要。有了企业的土壤档案,更大的好处恰恰就在于此,环保部门能定期跟踪监测企业用地的土壤健康状况的变化,及时发现污染超标或者新的污染源,责成企业及早防控及早治理,避免环境恶化,降低治污成本,这才真正体现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环保方针。
为土壤建立档案,是构建土壤污染防控体系的一项前瞻性工作,中科慧盛在国内同行业中领先一步之后,步步领先。2015年12月8日,“全国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试点”启动会议在苏州召开,由夏金华主导的苏州市中科慧盛生态环境研究所同时挂牌成立,这是全国地级市第一个专注于土壤环境安全的公益组织。
2
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物和有机物的侵蚀,变成了有病的土壤。中科慧盛的专家团队利用专业设备和专用药剂,对有病的这些土壤进行治理修复,消除、控制、减轻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这就是为污染的土壤治病。
夏金华说,土壤是无言诉说病情的“病人”,全靠土壤专家使用特制的设备对它进行检测、诊断,确定病的类型,对症下药。我们自己组织专家队伍,自行研制检测设备,自主开发治疗药物,立足自力更生。
为污染的土壤治病,先是对土壤进行“体检”,诊断病因病状,认定土壤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污染程度。“体检”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污染源有来自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有来自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导致残留超标的化肥农药,还有来自土地过度耕作带来的土壤自身性质退化。污染物呢,有40多种。土壤污染的程度因地而异,有轻微的有轻度的有重度的;一个大地块的不同方位,其污染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如此繁复的情况表明,精准地诊断污染土壤的“疾病”有多难。
体检诊断之后,便是制定治疗方案。轻污染的土壤“服药”治理,使用中科慧盛研制的具有不同疗效的修复剂、调理剂,开个“方子”;重污染的土壤,动“手术”治疗。
不同用途的工业场地、建设用地、农业耕地的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的方式方法又不一样,其中最最重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农业耕地治理修复。夏金华说,国际上通用的治理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从化学固化、土壤淋洗到电动修复、植物修复,我们都能做。问题是,有些方法不适用于污染的农业耕地。说白了,它像是给癌症病人用的“化疗”法,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伤害健康的细胞。土壤中的有益成份失去之后,就变成“死土”,不能再用于农业耕种。而我国现有的农耕地面积,已经快到了保护的红线。
如何才能做到“治病”又不损害土壤的有益成分呢?“道法自然”给了夏金华团队启发,他们研发生产出了拥有知识产权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材料和土壤调理剂——“慧盛一号”,将调理土壤、提升土壤与植物品质的技法,溶入到污染的农业耕地治理与修复之中,实现综合治疗、治病保土,并做到物美价廉。一亩地只要花费二、三千元,施用300公斤至600公斤修复剂,作物便减少重金属吸收的30-60%,完全达到国家标准。
3
从为土壤建立档案,到替污染土壤治病,进而又实施现代科技农业耕种,夏金华的团队围绕土壤这个中心,一步一步地拓展科研范围。他们组织博士后种稻,着力提升土壤和植物的品质,创立了良田、良种、良法的“稻法自然慧盛模式”,种出了营养性、安全性、生态性俱佳的稻米。
良田就是良土就是净土。净土是没有农药化肥残留没有重金属污染的好土。这样的净土,当下我国并不多见。原因是,年复一年不间歇的耕种,年复一年不间歇的化肥农药无节制投入,土壤中积累的大量氮磷有机物,破坏了土壤的原生态,形成土壤越“肥”越要施肥的恶性循环;残留的农药化肥又污染了土壤,一些种植基地的沟渠水都被浸成绿色,土壤退化和病态不断加重,长出来的粮食产量上去了,营养性、安全性、生态性却下降了,净土成为污土。不过,绝大部分污土经过治理修复,也能成为良田净土。
2012年,中科慧盛经过100多种特征物的检测分析,在东太湖边找到了各项指标远远优于国家标准的这样几块净土,作为现代科技农业耕种的试验田,面积约三千亩。夏金华要在这块净土上,组织博士后们采用科技方法耕种,长出干净安全的粮食来!
有了良田,还要有良种才行。夏金华的团队在太湖基地使用的“慧盛米原种”的种子,就是他们公司与江苏省农科院粮食所所长王才林教授,历经多年共同培育的结晶。
有了良田,有了良种,就能种出高品质粮食?不,还必须要有良法。良法指的是科学严谨、管理规范的种植方法。夏金华的团队采用人工选育种苗、机械插秧,严格管控水、肥、药的使用,实现绿色调理技术。他们做到,全程人工除草;灌溉用水无污染;农药投入严格把关不过度;肥料是自行研发的新型安全肥料,由检验合格的化肥与有机肥按比例配置而成。他们还运用北斗导航系统里的尖端技术,成功地开发了土壤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农田的土壤、水、地表湿度及PH值、金属离子含量等30多项数据。
良田、良种、良法的“慧盛模式”,在中科慧盛科的太湖基地首试成功,产出的“慧盛米”,具有太湖米的综合特征。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湿润,食味品质极佳,超过国家级优质稻标准。经过第三方检测,农残和重金属均未检出,10种营养成分远高于同类和相关标准,其安全性、营养性、生态性得到全面实现。至今,中科慧盛已在全国建立五个生产基地。
4
1975年出生,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夏金华进入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当高管。2003年,他激流勇退,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环境舒适的这份工作,创办了苏州工业园区脉慧特科技公司,紧跟国内发展趋势,从事信息软件产业。2008年,他参加了江苏省委组织部举办的首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研修班。正是这次学习,促使他的公司实现了第一次转型升级,走进了生物医药领域,开办了苏州脉慧特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一举成为苏州生物医药行业排头兵。2009年,他顺势而上,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的苏州市生物医药科技协会。随后连续三年,夏金华在“苏州国际精英周”期间,主办了三届生物医药国际峰会。
然而,多次亲历的调研活动信息告诉夏金华,土地“母亲”生病了,而且病得越来越重,需要“儿女”求医寻药。在生育自己的父母面前,夏金华是个孝子。现在,面对体弱患病的土地“母亲”,他决心也要当个“孝子”。这就有了他企业的第二次转型升级,产业链前移进军土壤污染防治和科技农业领域,成立了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夏金华任法人代表、董事长的脉慧特科技集团公司,下设苏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脉慧特科技有限公司、人社部批准的国家级脉慧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苏州市土壤污染修复工程技术中心、苏州市中科慧盛生态环境研究所。中科慧盛是国内首个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污染土壤修复装备”的企业,也是首个拥有20种污染土壤修复系列材料的企业。
了解夏金华的人把他归类为帅才,而把专业技术人才归类为将才。因为他既懂专业知识又有高超的管理才能,善于谋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属于战略型管理人才。这样的帅才,恰似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来了众多的将才。来自中科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的比比皆是,12位博士后先后聚集到了夏金华任站长、导师的国家级脉慧特科技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共谋大业。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还有50多位博士、硕士,他们的专业包括环保、化学、生物、农业、光学、数学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