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土壤污染防治的红线,就是守住公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列入环保六大重点工作之一。然而,即使前景看好,但土壤修复却依旧任重道远。
技术资金双重夹击土壤修复蹒跚起步
土壤污染,即工业和城市废物、化肥、农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有害微生物等物质进入土壤,超过土壤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组成结构及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土壤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土壤质量下降,影响作物正常发育和产品质量的情况。污染物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危害人体健康,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我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以较快速度发展,一些消耗高、污染重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也产生了大量有害废物,污染了土壤及地下水,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透露,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从污染类型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总的来说,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更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行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国家层面还没有建立完备的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检测技术和环境质量技术标准,污染修复治理后也缺乏长期监测和监管。整体而言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是土壤修复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环境商会副秘书长马辉这样评价土壤修复领域的现状。
目前土壤污染问题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急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透露,2016年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实施"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明确的各项任务,并出台实施"土十条"。
知名环保企业董事长刘正军则表示,"大气十条"、"水十条"两个文件出台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水十条"出台后,流域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重点工作明显加快。"土十条"的编制经历了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多部委的反复协商沟通,出台时机已经成熟。"2011年约有20多家企业从事土壤修复业务,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00家左右,到2015年则增长至900家以上。"环境修复研究院院长高胜达称。
据了解,目前土壤修复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行业整体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出现技术能力有显著优势的公司。"不过,行业内的主要项目签约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公司手中,主要参与土壤修复的企业包括高能环境、永清环保、北京建工、博世科、东江环保、铁汉生态等。"券商研究员邓勇表示。
"目前土壤修复产业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能够达到30%以上。因此,国内土壤修复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业界资深人士李俊松说。
难过技术关卡
近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大量旧有工业企业用地开始作为房地产开发,这使得土壤污染所导致的人体健康、居住安全问题重新得到公众重视。不过要证明土壤受到污染并不容易。
首先,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遮蔽性。为了找到土壤被污染的直接证据,有时候为了拍到一张污染现场的照片,我们可能要花几千元;为了证明一个地方有污染,可能得投入上百万元进行研究,而且要用高精度的分析设备和技术进行检测。其次,土壤污染还存在滞后的特点,不容易被发现,隐患不断地扩大。再者,土壤污染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像水或大气污染,一排放出来就可以检测出是否超标。
另外,土壤污染还与水污染、大气污染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比如,除非污染物本身在环境中能够降解,否则一场大雨或其他原因,空气中的污染物就会回到土壤中。
目前,国内土壤修复不仅仅缺钱,也面临修复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客观地判断,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的技术储备和技术人才都不很充足,即便是投入大量资金,也会因为技术不完善而导致受污染的土地难以修复。我国某个省投资二十几个亿元,媒体跟踪时发现,钱没花出去或者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前的修复技术并不能够满足土壤修复工程和产业发展的要求。
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所使用的技术,基本上由国外引进,国外技术大致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但是,土壤污染则不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土壤存在巨大差异。由于土壤污染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导致我国的土壤修复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工程技术,即便是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地块,所用的修复工程技术也会有明显的差别。
资金缺口能寄望于谁
此外,治理10公顷的工业污染土地你知道需要多少钱吗?有数据显示,以美国治理污染的经验看,净化这块相当于天安门广场四分之一面积大小的土地,需要的治理成本是3亿多元人民币。
那么治理一个更大范围内的污染土地呢?中国的土壤污染包括农业耕地污染、城市棕色地块污染以及矿区土壤污染。2014年4月,环保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具体到耕地,中国就有333.33万公顷耕地因遭受污染而不宜耕种。
按照上述数据计算的话,若完成全国污染土地治理,所需资金将非常惊人。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蓝虹2014年曾撰文指出,耕地土壤污染修复所需资金数额巨大,仅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业耕地而言,即使采取土壤修复成本最低的植物修复法,每公顷的修复成本也将达到30万元,耕地修复所需资金总额将高达6万亿元。除了农业耕地,城市棕色地块和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也都耗资巨大。根据《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为300亿元,我国土壤修复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上述数据还都是最保守的估算。如果按照最严格的治理标准,有些专家认为,若完成全国污染土地治理,所需资金将超过数十万亿元。
如此高的治理资金来自哪里呢?此前某知名权威媒体曾报道称,在资金筹集方面,"土十条"相关编制单位建议提取10%土地出让收益,"取之于土,用之于土"。
对次,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并不靠谱"。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明确指出,出台这样的政策的可能性很小。他解释说,原因在于土地出让收益归地方政府,中国的财税体系是百分之七八十跟经济活动有关的税收归中央,地方现在主要靠土地收入。
"因此在地方财政收入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拿出10%的土地出让收益只是建议,能不能进入土十条还不一定。"薛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