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农民,都有一些显著的特点,生活给人留下的岁月烙印,如同大树的年轮。虽然不同,始终很相似。随便说说......
新生代农民(90后)
平常不在家,过年时候才回来。有文化,但对庄稼一窍不通。买了农药后转身就走。来的时候多数开的是摩托车,个别人开的还是小汽车。都是父母叮嘱他买什么就买什么,甚至去那间店买,都是父母的意思。
他们基本上对价格不了解,对用法用量甚至商品名称都不了解,买的时候通常不讨价还价。一边买一边打电话问妈妈是不是这种这种…...。MP3,宽屏手机身上带。往往很有礼貌,给一点优惠就直接表示感谢。
这种生意是最好做的,什么叫信息不对称,这就是了。
但是,千万赊不得。搞不好,他下了广州打工,三年后才回来。也许早就忘记欠款的事了。
中生代农民(70后至80后)
经常在家,文化水平普遍有限,一般是初中或者高中。平常都比较内向,要么是对方身体不好,要么是其中一个人去了打工,需要他在家照顾家庭。如果不是这样,早就外出找工作做了。信用普遍比较好,作物管理都有经验,农业方面的收入也比较高。
他们对农药化肥要求也高,喜欢质量好,效果明显,使用方便的产品。一般都会记得曾经用过的农药的名称。对品牌敏感一些,知道先正达和杜邦巴斯夫等名称。
他们对价格很敏感,会斤斤计较。而且有摩托车或者电瓶车等交通工具,一旦价格不适合,或者你没有拉拢到他的心,会走几公里到别的地方去买东西。他们当中很容易产生意见领袖。
这类型的人比较多,生意也不太好做,容易赊账。但购买力最强,男女出街的时候,穿着都很得体。如果夫妻俩一起买农药,进店后因为意见不同会产生争吵,基本上是女的赢。
女的往往是家里的财政部长,男人都言听计从。怕老婆的男人都留在家,不怕老婆的男人去了打工。在山区应该有一定的道理。
古生代农民(60后)
这类型的农民来买农药,一般有二种情况:一、可能是孩子去打工了。二、孩子没出息,还是老头子撑舵。买东西喜欢跟风,看见人家买也买。很喜欢用一些以前的常规药,比如:乐果等。
他们当中,多数人不太乐意接受一些新生“事物”,而且眼见为实。对一些价格高企的产品,有抗拒心理。部分人还沿用老一套的管理方法,成本很轻。也有一些技术“尖子”,用新方法尝到了甜头,很喜欢尝试新产品。
这种类型的,性格都比较固执,不容易说服。而且节约成了一种习惯。买农药的时候,花的时间比较长,而且要找老花眼镜看清楚瓶子上的标签。也不太注意外表形象,衣服都很散漫。
元古代农民(50后40后)
他们都是爷爷奶奶级别的人了,多数人是同情的对象。如果不是孩子没出息或者是不孝,也不会沦落到这个年纪还得去杀虫喷药。多数人骑的是三轮车,部分人甚至用拐杖走过来的。
部分人已经无法使用喷雾器了,用小喷壶或者是射筒喷施农药。
他们当中,多数人没有修理喷雾器的能力,只有让开农药店的老板修理。耳朵背,说话时候要对着他的耳朵喊才行。由于是老花眼,收假币的可能性极高。卖农药的时候,得认真看清楚他的钱。
生活是如此的无奈,看到老人颤巍巍的样子,你有何感想?如果你有一颗同情心和耐心与热情,他们的生意是最好做的。甚至是他买什么药,你都可以“出谋献策”,为他(她)作主。只要你肯出手相帮,他们是很愿意帮衬你的生意的。
但也要注意哦,他们的记性差得很,有时候你赊一点账,他转身就忘记了。也许你赊给他一点,过几天,他永远的消失了。
只有穿越时空隧道,去找他。说不定,在奈河边,他大方的送一块切糕给你吃。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