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为期一年多时间的阵痛,无论是玉米种植户还是从事玉米收购的诸多中间商,都开始明显地感受到了一种变化: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成为玉米收购阵营中的角色,市场的价格机制也开始慢慢恢复,玉米产业重新显现出了活力。有业内人士甚至称,国内玉米行业的多元格局时代已经来临了。
在玉米临储收购制度下,临储收购价格偏离市场真实价格水平,抑制了其他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积极性。市场一度出现由中储粮一家收购来支撑的局面,即便有贸易商收购也大多转售给中储粮,进入国家库存,并未真正被市场接受和消化。在三大谷物品种中,玉米产量最大、库存量最高、进口及替代品进口增势最猛,在近些年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中,表现也最为典型。
在市场机制的指挥棒下,玉米深加工、饲料、贸易、储备等各类企业入市收购积极,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收购的格局逐步形成。在这一轮玉米收购中,中储粮与其他主体协调配合,各种收购力量的优势、作用和潜力得到有效发挥,市场保持整体稳定。值得一提的是,中储粮还主动表态,在各类主体入市积极性较高的情况下,中储粮不与其他主体竞争粮源,主动暂停政策性玉米拍卖,让出市场空间,支持深加工企业、贸易商在收购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有关人士口中笔者获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这一年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后第一个收储季的实践检验,玉米市场出现一些可喜的现象。市场价格机制开始恢复,玉米产业活力增强,多元市场主体成为玉米收购的主力军,保障了玉米收购进度。在新形势下,曾经在玉米临储收购中独挑大梁的中储粮,退出了临储玉米收购,以储备粮轮换购销的方式参与收购,并全力为顺利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发挥“压舱石”作用。
近期国家粮食局也通过媒体公开表示称,今年我国将继续坚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和完善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继续通过加强产供销衔接和市场信息发布、支持加工业发展等措施,拓宽农民售粮渠道;完善生产者补贴制度,中央财政对玉米、大豆生产者给予补贴,鼓励增加大豆种植,合理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生产。
有人士强调,深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种植者来说,玉米被淡化后,国内农业领域或将因为大豆的登场而进行新一轮的变革。毋庸置疑的是,多元化的玉米收储方式将在保障玉米种植户的收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