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新常态有何新特征?新常态有何新动力?新常态下农村工作有何重点?如何避免工业被“空心化”“边缘化”?……在6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记者会上,七位政协委员就“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问:新常态有何新特征?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新常态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一是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现在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要调整,新常态是一个调整结构以后的经济,很多产业要不断升级;三是要寻找新的动力,过去习惯靠数量规模的扩大、靠投资的驱动,今后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
二问:新常态有何新动力?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说,我们过去经济发展非常快,被称为世界工厂,这主要靠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那些中低端的产业。现在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工资增加,这些产业逐渐失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没有新的增长动力来源?
他认为,有以下几个领域可以提供新动力:一是从中低端装备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新的电子产业、材料产业、精密仪器;二是互联网新业态,比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快递业务等;三是绿色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四是“一带一路”可以为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过剩产能创造更大市场需求。
三问:新常态下农村工作有何重点?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农业要更强、农民要更富、农村要更美。
陈锡文说,要实现这三个目标任务,今年的一号文件做了整体部署,除了这三方面具体任务怎么去落实之外,还特别强调一定要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来给实现这些任务提供强大的动力。同时要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给实现这三项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问:新常态下如何避免工业被“空心化”“边缘化”?
全国政协常委、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认为,由于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加上我们自身机制的问题,我国工业一度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危险倾向。就是资本不再向实体经济投入,实体经济自己的资金也往外流,去搞虚拟经济。另外,支持实体经济的能源、土地、人才等要素也都转移了,导致实体经济效益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