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涨幅低于市场预期,总需求不足导致物价持续下行
“1月份CPI同比涨幅进入1%以内,的确出乎意料。”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认为,除了春节错月、气温高,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外,猪肉价格长期低位徘徊,打破了原来的周期性波动,这也是原因之一。当然,重要原因还是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打破了原来的供需平衡,造成消费品和工业出厂品价格涨幅都持续下行。需求不足有外需回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在1月份的外贸数据中也有所体现。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8%。其中,出口1.23万亿元、进口0.86万亿元,分别下降3.2%和19.7%。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呈现量价齐跌的态势。
胡俞越认为,PPI下行的数据尤其值得关注。“PPI涨幅持续回落,且与CPI的敞口不断加大,这意味着企业去产能、去库存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企业经营业绩短期难以改善。”
刘元春指出,内需不足的关键还是投资增速下滑。投资增幅放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根据国务院相关要求,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功能被剥离,政府性债务存量纳入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只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融资。但政府债券融资额度偏小、程序复杂,不少已经获批的项目也难以获得融资支持。
其次,由于去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整,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各地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也呈放缓态势。
最后,随着PPI增幅回落以及制造业总体盈利能力降低,民间投资积极性趋弱;而政府主导的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由于地理位置越来越偏远,民间资本配套的积极性也在减弱。
“我国政策调整的空间比较大,全面通缩还是可以避免的。”刘元春认为,当前,我国要适当加大预调微调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