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要让乡村医生的岗位真正变得“有吸引力”。当天会议部署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更好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李克强说,中国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几十年乡村医生仍将长期存在。
在去年我国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第二十一条中明确提出了,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并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
李克强总理说:“中国如此之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许多偏远的山区、道路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村医发挥的作用,城市公立医院替代不了。”的确如此,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山村,无论是村医、乡村教师,对当地群众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城镇化步伐加快、进城务工者人口增多的背景下,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壮年人离开故土进城务工,而村子里老幼病残者居多,如果没有村医的保障,那么对这些村落群众的健康肯定是不利的。
与不少村落的民办教师的处境类似,很多村医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自身待遇低,没有编制,有的村医除了给村民看病,自己还要务农贴补家计。这显然是不利于其治病救人的,因为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带有专业性,精力分散显然不会让医生保持最好状态。还有一个问题是,村医的专业技术培训、设备投入都是他们的瓶颈。因此,我国也正不断推动对村医的资金投入,既可能包括选拔一些优秀村医去大医院培训,也可考虑为其提高待遇,并进行一定的设备投入。
坦率地说,村医这个职业,可能是医疗体制中最不容易出现道德风险的职位了,因为村医一般以村为单位,人数并不多,村医的医德与医术,以及对病人的爱心,甚至村医的人品,都会在该村为整个村民议论与评价,好的必然会交口称赞,不好的也会被人品头论足,前者会让更多的人去村医那里看病,遇到后者,有条件的村民则可能会“以脚投票”。这种特征与大城市医院的类似“批量生产”的就医模式不太一样,村医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前途、更富温情的职业。
我国对村医的加大投入,应该首先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同时也应该做到专款专用,而保证其不被一些地方政府或是更基层的政府截留。其次,也应该对村医加强管理,完善村医注册制,这是一种对村医必要的激励与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