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转基因作物在中国触礁 未来将何去何去?
2014-09-19   来源:《新世纪》   

  雪上加霜的滥种

  与转基因玉米、水稻迟迟拿不到商业化推广的“路条”不同,中国民间的部分种植者却对上述转基因作物渴望不已。

  早在2005年,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湖北省的水稻种子市场和种植区的调查发现,没有被国家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水稻有违法种植的现象,并且已有转基因大米在当地市场上售卖。

  随后,有关部门被迫对这一违规事件进行了调查,近万亩违规水稻被铲除。此后“转基因大米流入市场”的报道时时见诸报端。

  2014年7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曝出在武汉超市购买的大米被测出转基因,并且在一些种子市场,转基因水稻种子正在悄悄流通。而相关的投诉却无人受理。

  媒体报道一出,湖北省相关部门启动清查行动,在各流通环节检查转基因大米,在田间地头检测水稻并追查转基因水稻种子。

  这离2005年被查出大规模非法种植已经过去将近10年。

  近10年间,“转基因滥种”“转基因大米流入超市”等时时成为新闻热词,这让对食品安全格外敏感的中国公众对主粮转基因商业化种植产生排斥。

  一位从事抗虫水稻研发的专家对财新记者表示,研发者对“滥种”一事同样觉得冤枉,他认为抗虫稻种是通过早年展示成果时被人偷走私自培育,流传至今。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认为,部分农民对抗虫稻的积极种植恰恰证明了其优越性。“少打农药对农民的意义非常大。”姜韬对财新记者分析称,少打几遍农药,意味着经济上的节省,甚至可以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少回两次家。有现实意义上的好处,同时对环境也有很好的作用。

  林拥军认为,目前“滥种”现状对于专利持有者来说是一种侵权,但由于源头不明,他们也很难调查和追究相关责任人。

  然而,对于中国民间此起彼伏的“反转”浪潮来说,转基因作物未批先种的违法行为,提供了射向转基因商业化的实实在在的弹药。

  舆论困境

  提及目前转基因技术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财新记者采访到的业内人士几乎异口同声:舆论环境太差。

  中国政府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部署实施了以促进转基因技术应用的“863”和“973”计划;200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10年,生物育种被正式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进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发展已成为中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既定国策。

  “没想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会成为一个火热的话题。”从事转基因玉米研究多年的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郎志宏对财新记者表示,她对于目前的舆论环境感到非常困惑,从科学家的角度,相关蛋白、基因的安全性早已不存在争论。

  但对于“bt抗虫基因”是否安全这样的基本科学问题,民间的争论从未停止。“走到哪儿,别人都在问到底安不安全。”林敏表示。

  另一些变调的批评,则将转基因技术日渐妖魔化。讨论随之超越科学证据的边界,变得情绪化,“阴谋论”也开始大有市场。

  有分析认为,民间流传甚广的“反转”言论,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相关部门的决策和行政作为。安全证书所面临的困境,与目前的舆论环境不无关系。

  相对于几年前,越来越多的“挺转”科学家开始通过发表文章、接受媒体采访甚至通过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宣传转基因知识,但收效并不理想。一些科学家私下亦坦言,自己没有勇气成为“旗手”,和“反转”斗士们相抗衡。

  下一张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安全证书会在什么时候批复?有分析人士悲观地指出,上一个五年没能实现的目标,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之下,很可能同样会拖上数年。

  >>>三农资讯,全球视野,去塞求通

  http://www.gdcct.net/politics/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0-147088-1.html

标签:未来 触礁 在中国

上一篇:农民合作社曝出跑路潮 学者建议一村一社
下一篇:成都华宏生态农业应邀参加水溶肥锌肥暨水肥一体化 推广应用交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