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转基因作物在中国触礁 未来将何去何去?
2014-09-19   来源:《新世纪》   

  3F曲线停摆

  在2012年的一次采访中,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董事会主席克莱夫•詹姆斯(Clive James)对财新记者表示,预计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将经历三个“F”——从距离食物链较远的Fiber(纤维材料作物,如棉花),到Feed(饲料作物,如玉米),最后到Food(粮食作物,如水稻)。

  研究转基因稻米的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林拥军也对财新记者表示,这条在食物链上由远至近的路线,中国大众可能更容易接受。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下称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所长林敏表示,先是做饲料,最后才是粮食,这种策略是不得已的一个选择。

  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酸酶玉米的展示田不远,一片同样在试验中的转基因抗虫棉花结满了棉桃。同为转基因作物,抗虫棉这些年的发展顺风顺水。

  1999年,中国的转基因棉花开始产业化种植,如今,国产抗虫棉早已击败最初引入的美国孟山都公司产品,占据90%以上的转基因棉花市场。

  据ISAAA发布的最新报告,2013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位列世界第六,而这些转基因种植面积主要是棉花,还包括番木瓜和白杨等。

  目前转基因棉花已经走上了正常的商业化道路。林敏对财新记者表示:“国家有一个快速通道,你做出一个抗虫棉品种来,审批会非常快。”

  有了棉花的例子,植酸酶玉米曾经被认为是下一个实现商业化的转基因粮食品种。

  这种业内预期与玉米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有关,随着中国对肉类的需求和消费逐年攀升,玉米作为饲料的需求随之激增。虽然目前中国的玉米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每年依然要进口相当数量的玉米产品,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玉米。

  但现实却是,往食物链靠近一步,哪怕是作为动物饲料的转基因玉米,其商业化依然困难重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遭遇即是例证。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人工分离修饰过的来自另外一种生物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这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可以根据人的需要,赋予农作物新的特性,例如,提高农作物抵抗病虫害、耐干旱、耐盐碱、抗除草剂的能力,甚至使其具备特殊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目前,大多数的转基因作物是为了抗病虫害、除草、耐旱等目的生产,而从事植酸酶玉米研究的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陈茹梅曾经对媒体表示,他们的玉米“不抗虫,不抗病,不提高产量”,惟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在种植饲料用玉米的同时生产植酸酶,代替饲料添加剂,帮助动物吸收玉米中的磷元素。

  植酸酶玉米所使用的phyA2基因来源于黑曲霉,是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的科学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究者们将该基因通过基因枪法转化至玉米,使得转基因植株中植酸酶表达量是野生型菌株的30 倍,即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玉米籽粒中的植酸酶含量。

  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多种微生物和植物体内,亦作饲料添加剂使用。植酸酶可以降解饲料中含量丰富的植酸,并释放无机磷,从而减少饲料中磷酸氢钙的添加量和动物粪、尿中磷的排泄。但通过微生物工业发酵方式生产的植酸酶比较昂贵,而以玉米为载体通过农业种植生产植酸酶,则是一举两得。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种植国,70%的玉米用于饲料生产,饲料原料中一半成分是玉米。在获得安全证书之前,植酸酶玉米的研发历经了12年。2009年,植酸酶玉米与抗虫水稻同时获得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成为世界第一例获得生产应用许可的此类玉米作物。

  当年,植酸酶玉米安全证书一出,学界、业界一片欢呼之声,准备与中国农科院合作进行该品种商业转化的奥瑞金公司的股价更是一路暴涨。

  2010年在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时,林敏曾认为,经历品种区域试验、品种审定等一系列程序后,农民两年之后可以大面积种植植酸酶玉米。五年之后,林敏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依然认为植酸酶玉米“是个非常好的产品”。

  然而这样的“好产品”却在商业化种植的起点停滞不前。提及对商业化的前景,林敏也无奈地表示,在目前的环境之下,植酸酶玉米和整个转基因粮食作物的产业化进行都会放慢。

  商业化封路

  批准一个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并非易事。以水稻为例,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曾在答记者问时介绍过一张安全证书的10年历程:

  研发单位于1999年-2000年开展中间试验、2001年-2002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年-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2004年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04年-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对转基因水稻的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标进行长达五年的检测验证。

  2014年8月,在两种抗虫稻和植酸酶玉米获得安全证书五年之后,这三种学界认为早已发展成熟的转基因品种再次回到起点。

  理论上,已获批品种安全证书续申请可以走“简化程序”,但并不繁琐的手续却遭遇了种种行政障碍,直至证书过期之时,植酸酶玉米的研究者甚至依然没能集齐所需的行政单位盖章。

  研究人员并没有放弃,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研究人员周晓今表示,该所从2013年即着手准备续申请事宜。

  根据农业部有关规定,每年两次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续申请程序的截止受理时间分别为3月31日和9月30日。农业部在收到申请之日的两个月内,将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答复。

  据《新京报》报道,两个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续申请已得到了湖北省农业主管部门的审批,全部材料目前也已递交农业部。但截至8月17日,农业部未作出批复。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大昉就此事分析说,虽然中央明确了对于转基因“积极科研,谨慎推广”的精神,但个别地方领导干部受舆论影响而“怕事”,“造成程序走得特别慢,以致耽误了8月17日的节点。”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0-147088-1.html

标签:未来 触礁 在中国

上一篇:农民合作社曝出跑路潮 学者建议一村一社
下一篇:成都华宏生态农业应邀参加水溶肥锌肥暨水肥一体化 推广应用交流研讨会